首页> 中文学位 >草莓褐色轮斑病病原学及灾变规律研究
【6h】

草莓褐色轮斑病病原学及灾变规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独创性声明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摘要

前言

第一章草莓叶斑病研究进展

第二章草莓褐色轮斑病的发生及危害

第三章草莓褐色轮斑病病原学研究

第四章草莓褐色轮斑病侵染和灾变规律研究

第五章草莓褐色轮斑病综合防治基础研究

第六章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附录 所用培养基及有关试剂配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有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草莓(FragariaananassaDuch)属于蔷薇科(Rosacede)草莓属(Fragaria)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草莓种植业迅速发展,草莓褐色轮斑病的发生和危害也日趋严重,极大影响了草莓的产量和品质。鉴于此,本文对草莓褐色轮斑病致病菌进行鉴定,明确了该病发生和灾变规律,并对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技术作一较为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草莓褐色轮斑病菌主要为害草莓叶片、叶柄和匍匐茎,不侵染花、根部和果实。受害叶片最初出现红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近椭圆形斑块,中央呈褐色圆斑,圆斑外为紫褐色,最外缘为紫红色。病斑在叶尖、叶脉发生时,常使叶组织呈“V”字形枯死。 2.草莓褐色轮斑病病原菌鉴定。多次从沈阳农业大学草莓园及开原草莓产区采集草莓褐色轮斑病标本,经组织分离和单孢纯化后获得病菌的纯培养。根据病斑上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菌培养特性和致病性测定,参照陆家云主编的《植物病原真菌学》,对草莓褐色轮斑病菌的致病菌进行鉴定。确定草莓褐色轮斑病是由昏暗拟茎点霉菌(PhomopsisobscuransElletEV.)引起,该菌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拟茎点霉属真菌。据国内外文献报道,昏暗拟茎点霉(PhomopsisobscuransElletEV.)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和中国南部地区,1895年,Ellis及Everhart将草莓褐色轮斑病的病原确定为Phomopsisobscurans。 3.首次对草莓褐色轮斑病菌生物学特性进行较系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分生孢子在24~30h时,达到萌发高峰期。该菌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为28℃;最适pH值为6.5,即在偏酸性条件下分生孢子易萌发;在供试的各种营养液均可提高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适营养液是葡萄糖;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是50℃。该菌菌落生长最适温度范围在25~30℃;菌落生长的最适pH范围为5.5~7.0之间;光照有利于该菌的生长且有利于色素的产生;寄主植物汁液有利于菌丝生长;在供试的各种C、N源培养基上菌落生长速度有差异,葡萄糖是其最适宜的C源,甘氨酸是其最适宜的N源。菌丝致死温度为52℃。25℃是该菌产生分生孢子器的最佳温度,加草莓叶汁液的培养基更有助于分生孢子器的产生。 4.首次对草莓褐色轮斑病灾变规律进行初步研究。在对草莓褐色轮斑病周年循环规律和时间流行动态研究中发现,6月中上旬为该病害的始发期,田间开始有零星病斑出现,但数量极少,且病斑直径较小;7月中、上旬进入发病高峰期,田间病斑大量增加,病斑扩展迅速,病情增长快,未进行药剂防治的地块,田间病株率达到100%;直至9月份气温回落,病害发生减慢。 5.草莓褐色轮斑病室内药剂抑菌筛选试验证明,20%叶病速康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抑菌率最高为98.6%。根据草莓褐色轮斑病病害发生特点,本研究制定出一套草莓褐色轮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为生产上防治草莓褐色轮斑病提供理论帮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