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直立穗型水稻着粒密度与结实性关系的研究
【6h】

直立穗型水稻着粒密度与结实性关系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独创性声明及关于论文知识产权和使用授权的说明

摘要

文献综述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展开▼

摘要

本文通过以辽粳5、辽粳454、辽粳263、沈农265、辽盐16为试材的大田试验,以辽粳263和屉优418为试材的盆载试验,以及2005年辽宁省水稻区域试验,研究了不同穗型品种着粒密度等相关性状的差异及着粒密度与结实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1.密穗型与散穗型品种间着粒密度及穗型差异明显。密穗型品种的着粒密度较大,一般处在5-8粒/cm的范围内;散穗型品种较小,一般处在4-5粒/cm之间。着粒密度与穗型关系密切,直立、半直立穗型品种的着粒密度较大,弯曲穗型品种着粒密度较小。 2.密穗型与散穗型品种间结实性等穗部性状差异明显。一般散穗型品种结实性好于密穗型品种。一次枝梗结实率在两种穗型间差异不大,主要是密穗型品种二次枝梗结实率尤其是中、下部二次枝梗结实率明显高于散穗型品种,因此提高密穗型品种中、下部二次枝梗结实率是提高其结实性的关键。密穗型品种实粒重、平均粒重明显低于散穗型品种,但由于密穗型品种穗粒数远较散穗品种多,故穗粒重仍然高于散穗型品种。与散穗型品种相比,密穗型品种穗长较短,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颖花数及实粒数较多,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数、二次颖花数/一次颖花数稍大,而二次实粒数/一次实粒数很接近。 3.密穗型与散穗型品种间形态性状、解剖特性、物质生产特性差异明显。与散穗型品种相比,密穗型品种的株高较高,倒3和倒4节较长,茎基、穗颈较粗,叶片倾角相差不多,叶宽较宽,而叶长尤其是剑叶和倒二叶较短;穗颈、倒二节维管束数明显大于散穗型品种;单茎茎叶重和单穗重较大,但由于穗数较少,收获指数也略低于散穗型品种,所以最终的单株产量稍低,但其中也有一些品种虽然收获指数稍低,可是由于单穗重、茎叶重较高,又有适宜的穗数,因而生物产量很高,最终产量高于散穗型品种;散穗型品种茎叶干物质平均转移率为正值,密穗型品种为负值,说明前者源相对充足,后者库大而源相对不足。 4.源库对结实性的影响仍然很大。各品种在减源处理下实粒率一般都会有较大程度的下降,可见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实粒率的提高,因而在生产上采取增大源(叶面积)和延长源(叶)的功能仍然是提高实粒率的有效途径。库源比增大可能会产生库的活性增强、光合效率提高的反馈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反之则可能不利于结实潜力的充分挖掘;穗内不同粒位籽粒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一般下部籽粒受上部籽粒抑制,二次籽粒受一次籽粒抑制。因此适当的库容、库源比及穗粒分布对于结实性的改善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5.着粒密度与结实性的关系复杂。在源库比基本不变的条件下,着粒密度大幅降低后实粒率和千粒重并没有因此而提高,说明单纯地依靠降低着粒密度并不能有效地提高结实性,着粒密度大不是密穗型品种实粒率和粒重低的直接原因,但减小着粒密度可能对弱势粒的充实和减少秕粒有一定的作用。区域试验品种中密穗型品种的实粒率和着粒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密穗型和散穗型间着粒密度和结实性的差异可能是品种类型间的差异,对于密穗型品种之间相互比较而言,其着粒密度大并不意味着结实性就差。着粒密度与结实性的关系很复杂,包含着源的供应、库的活性、栽培措施等一系列遗传、生理及环境因素,二者间决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很难确定一个适宜的着粒密度的标准。 6.着粒密度与结实性的矛盾可以调和。试验表明着粒密度大与结实性好也可以兼顾。密穗型品种经过遗传改良,结实性得到改善,其实粒率可达到甚至超过散穗型品种。着粒密度与结实性之间的主要矛盾在于二次籽粒尤其是中下部二次籽粒。区试密穗型品种二次实粒数、二次实粒率与着粒密度、实粒率均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可见通过提高二次实粒率而增加二次实粒数是协调着粒密度和结实性矛盾的关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