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道路交通伤严重程度及应对方式对创伤后心理应激的影响
【6h】

道路交通伤严重程度及应对方式对创伤后心理应激的影响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
   本文旨在统计创伤后应激的发生率,评估道路交通伤(RTI)患者的伤情严重程度、应对方式、急性应激程度等因素与创伤后应激程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创伤后应激症状较重患者的易感特质,以便于临床及早发现这些患者,并给予预防性干预。
   对象
   选取2010年4月至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创伤骨科、康复科及其他外科等病房入院治疗的道路交通伤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纳入对象。排除有脑器质性损伤、既往精神类疾病及认知能力不足等干扰因素的创伤患者,最终有67个有效样本符合该研究的预定标准,参与了此次前瞻性研究。
   方法:
   1、问卷评估
   选择相应量表及评分对入组患者进行人口学登记、伤情评定、急性应激障碍筛查等,在创伤1个月后对其进行创伤后应激程度的基线评估。持续观察患者病情6个月,并以受伤日期为准,分别在第3月、第6月进行定期随访,记录患者创伤后应激程度的变化。具体研究工具包括:
   (1)自制登记首页:用于人口学资料的采集和患者对自身总体状态的评价。
   (2)躯体创伤严重程度评估:简明创伤评分(AIS-98)。
   (3)心理应激程度评估:急性应激障碍量表(ASDS)、创伤后应激障碍清单——民用版(PCL-C)。
   (4)认知加工方式评估:应对方式问卷(CSQI)。
   2、心理科半结构化定式访谈(Semi-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DSM-Ⅳ,SCID)
   3、随访调查
   以电话通讯方式对已出院患者进行创伤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的随访,用PCL-C再次评分,并与原结果进行对照。伤后第1个月基线评定时为阴性的患者,需标示是否有应激的迟发和慢性化现象。
   4、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发生率的统计、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及回归分析,检验相关是否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用-x±s表示;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1、基本资料的统计结果
   入组的67个合格样本中,总样本中以男性患者偏多(44人,占65.67%),但有PCL-C>44结果者大部分为女性(10/15),且性别与此结果相关(P<0.05)。患者年龄范围在40.43±12.688,大部分患者属于中级以上文化程度(80.6%),经济状况良好(79.1%),无创伤史(82.1%),事故发生时意识清晰(79.1%)。创伤AIS评分为6.09±3.663。15人在创伤后第1个月达到PCL-C量表44分及以上(总样本平均33.96±11.917),可以理解为诊断PTSD可能性大。分析数据显示,产生PTSD倾向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急性应激程度(P<0.01);而之前预期的可能相关因素,如躯体创伤严重程度、受伤时患者意识状态、受教育程度和经济压力等未见与结果明显相关。
   2、以应对方式为研究工具的认知加工模式对结果的影响
   退避、自责的不良应对方式与创伤后应激的发生成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解决问题、求助、幻想、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与结果无相关性(P>0.05)。
   3、随访结果
   7人在第3个月随访时有PCL-C>44(其中1人为迟发病例),4人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慢性化,即持续存在6个月。由于样本量较小,未对随访结果和有无PTSD倾向进行组间对比的统计学分析。
   结论:
   1、本研究认为,躯体创伤严重程度对创伤后心理应激的影响不大。除性别之外,患者的年龄、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创伤史、受伤时意识状态等因素对创伤后心理应激无显著影响。
   2、对交通事故的认知加工模式如习惯化的应对方式对创伤后应激发生与否有更重要的作用。有不良应对方式如自责、退避的中年女性是创伤后应激的主要易感人群。
   3、完全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诊断标准的患者在临床上少见,但高警觉、创伤场景闪回、噩梦等创伤后应激症状PTSS的发生率并不低。因此,本研究主张亚PTSD(Subsyndromal PTSD、Subthreshold PTSD)等概念的引入,以重视这些不符合诊断但仍有严重心理症状的患者。
   4、本研究也证实了ASDS量表对PTSD的预测作用,可在创伤相关科室中推广使用,及早发现及干预心理应激,防止相关精神症状的迁延和慢性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