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李长之文学批评研究
【6h】

李长之文学批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 “感情的型”——李长之文学批评标准

(一)“感情的型”的含义

1.“感情的型”是文艺作品的核心要素

2.“感情的型”是人类的情感模式

3.“感情的型”是人生终极价值之所在

(二)“感情的型”的价值取向

1.单纯的审美取向

2.“纯文艺”优于“文学”

二、“理智的硬性”——李长之文学批评原则

(一)“理智的硬性”的含义

1.体验、理解、同情

2.分析、分明、理性

3.真诚、勇敢、正义

(二)“理智的硬性”的意义

1.主体创造性的发扬

2.主体自律性的回归

三、十八般武艺适时用——李长之文学批评方法

(一)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运用

1.挖掘和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2.结合社会历史内容分析艺术形式

3.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二)女权主义批评方法的痕迹

1.为女性形象平反

2.对女性身份与差别的尊重

3.对女性自主性的发掘

(三)意识形态批评方法的萌芽

1.对作品意识形态内涵的发掘

2.对作品阶级性质的揭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情况

展开▼

摘要

李长之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批评史上为数不多的学者型批评家、美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在文学批评、文艺美学、艺术哲学和审美教育等领域建树颇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学科领域之间多层次的呼应和互补。由于时代原因,李长之的批评成就一直湮没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李长之文学批评研究的局面才真正打开,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李长之穷尽毕生心血留下的宝贵文学遗产渐渐展露在人们面前。
  本文以李长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文学批评成果为研究对象,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语境,对其批评主张、批评实践和批评方法作详细的梳理,并根据李长之自身的哲学思想与文化理想,发掘其批评特色、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展现其内在的精神追求。
  李长之的文学批评理念新颖而独特,其中“感情的型”是李长之文学批评的标准,也是其批评理论的核心话语。受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影响,李长之的批评标准有着浓厚的形而上色彩,依次分为三个层次:作品的核心要素、人类的情感模式、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将作品的意义向人学领域不断拓展,有着鲜明的审美价值取向。
  与批评标准相呼应,李长之提出“理智的硬性”作为批评原则,在支撑其批评标准的基础上,对批评家起到限制规范和约束的作用。经过笔者总结,他们同样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分析、分明、理性;真诚、勇敢、正义;体验、理解、同情。分别体现了科学原则、人格原则和情感原则,其背后依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支撑。
  此外,李长之在批评方法运用上也与时俱进,主动借鉴和学习西方现代批评方法,体现出了鲜明的方法意识和纯熟的运用技巧。在研究中,笔者突破“传记批评”这一先入为主的观念,主要从批评方法的操作层面来考察李长之所运用的各种方法,重点分析了他对于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女权主义批评方法和意识形态批评方法的运用。其鲜明的批评意识和先进的批评理念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通过研究我们了解到,李长之的文学批评以人学为依托,重感情、尊理性、讲方法,贯通中外,融汇古今,不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批评策略,而且重新调整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走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