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976——1979年《人民文学》研究
【6h】

1976——1979年《人民文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第一章 1976——1979年《人民文学》的外部环境与影响

第一节 1976年《人民文学》复刊背景

第二节 1978年《人民文学》与“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评奖活动

第二章 1976年——1979年《人民文学》的内部构成

第一节 编辑理念:政治性向文学性倾斜

第二节 作者心态:主流创作之下的回归与创新

第三节 读者反馈:导向性的话语接受

第三章 1976年——1979年《人民文学》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节 形式的多样与“文革文学”的突围

第二节 多重时代精神的彰显

第三节 单一审美特质的突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人民文学》是与新中国同生的文学期刊,其作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文学刊物,自创刊伊始便秉承了一种兼容并蓄、延绵不绝的文学理想,作为中国作协和文联的机关刊物,承担着传达国家主流意识话语的责任。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中,《人民文学》经历了中国最大的政治变化——“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而“四人帮”的粉碎意味着中国极左主义路线政治权利的崩溃,《人民文学》面对风雨飘摇的70年代时,不断努力更迭文学观念、构建文学规范、引领主流文学的创作方向,使其自复刊之后的《人民文学》在中国文坛中始终保持着它的权威性和代表性,提供中国文学的诸多历史细节,在中国当代文学场域中拥有着独树一帜的姿态。
  本论文是以《人民文学》为研究对象,以1976年至1979年为时间域,从文学发展的历时性为脉络,探讨时代变迁使《人民文学》的发展出现诸多变化,探析这一时期的《人民文学》为中国文坛带来的重要影响。
  本论文拟从三个方面重点论述:首先探讨了《人民文学》的外部环境,从1976年《人民文学》的复刊和1978年由《人民文学》编辑部举办的“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评奖活动两个重要事件入手,尽量还原历史概貌,谈及《人民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新时期”文学初期的重要地位。其次对《人民文学》的内部结构及其深层意义进行探析,在编辑理念中呈现出由政治性至上向显现出文学性的变化,作家心态上坚持着在主流创作之下努力创新,读者反馈中呈现出是一种导向性话语接受的特点。最后是对《人民文学》四年刊发文章的文本解读,从而对四年《人民文学》在创作特色、时代精神以及审美特质的三方面总结,分析出在创作特色上呈现出努力对“文革文学”的突围,彰显出多重的时代精神,到审美特征上依然呈现出“集体主义”的审美诉求特点。本文将从《人民文学》的背后历史和众多文学现象联系起来,挖掘史实史料,建立起可靠史识,把握《人民文学》在70年代末呈现出独特的文人气质,探讨其在当代文学转型期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