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成、归因及干预实验研究
【6h】

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成、归因及干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部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1.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的回顾

1.1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起源

1.2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早期研究

1.3创伤后应激障碍概念的形成

2.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理论研究

2.1关于应激反应的生物学理论研究

2.2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学理论研究

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与特点

3.1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3.2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

3.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共病情况

4.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

4.1创伤性事件

4.2人口学因素

4.3生物学因素

4.4心理因素

4.5社会支持

4.6社会历史文化因素

4.7其他因素

5.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评估

5.1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

5.2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评估工具

6.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与干预

6.1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

6.2急性创伤事件的危机干预

7.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7.1关于应激源的界定问题

7.2国内外对普通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的缺失

7.3国内外对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的缺失

7.4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研究不足

7.5国内外对创伤后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不足

第二部分研究的总体思路、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研究的总体思路

2.研究的基本问题与假设

2.1研究的基本问题

2.2研究假设

3.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的意义

3.1理论意义

3.2实践意义

4.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三部分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成、归因及干预实验研究

研究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自评量表PCL-C的修订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5.结论

研究二 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阳性发生及特点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5.结论

研究三 医科大学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其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5.结论

研究四 医科大学生PTSD阳性人群的干预实验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干预实验的程序

4.干预实验结果

5.讨论

6.结论与建议

第四部分综合讨论

1.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应激源研究

2.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PCL-C修订

3.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其特点

4.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

5.认知和行为训练改善个体心理应激状态的机制

6.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7.关于研究方法的思考

第五部分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个体在经历或目睹了极度的、不可抵抗的创伤性事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紊乱,从而感到强烈的害怕、无助或者恐惧。它主要导致该个体持续重复体验创伤事件经历,逃避回忆及反应麻木,警觉增高。PTSD只用于心理创伤和应激,而不包括躯体创伤和应激。这种见之于紧张性事件结束后较久的反应,在心理学中又被称为迟发性应激反应。PTSD的发生严重地影响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功能,特别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应激事件日趋增多,PTSD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对PTSD的研究,可有效降低应激人群PTSD的发生,促进应激人群的心身健康。 PTSD 所导致的心理反是缘于所发生的事件超出了由既往经历所建立起来的安全感限度,大脑失去了对事件不良后果的控制,因而导致了心理应激反应的发生。关于创伤应激的研究可以分为急性应激反应研究和慢性应激反应研究,巨大灾难事件可以导致急性应激障碍,而随之出现的创伤的后延反应以及其他生活事件所带来的创伤则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反应。本研究主要探讨在日常生活中的创伤和压力事件所导致的创伤后应激反应。 本研究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以医科大学生为样本,开展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采用问卷法、实验法、访谈法、干预法,运用相关、回归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方法,完成了对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测量标准、分布特点描述、影响因素,特别是人格因素的研究以及干预实验的研究,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医科大学生群体在日常生活背景下,PTSD发生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干预实验方法。 论文主要由5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为研究的总体思路、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第三部分为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成归因及干预实验研究; 第四部分为综合讨论; 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 其中第三部分由以下4个分项研究构成: 研究:1 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自评量表PCL-C的修订。本研究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PCL-C进行修订。首先,通过中英文回译,对量表进行文字分析,使中译版量表符合中国文化、语言及价值观念。其次,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PCL-C量表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并对量表的结构进行验证,以确定量表的可靠性、有效性,为研究中国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碍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奠定基础。 研究2:关于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及其特点的探讨。本研究首先采用开放式问卷,运用质化分析方法,对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应激源、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进一步采用修订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PCL-C,调查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分布特点,为探讨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其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提供依据。 研究3: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其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本研究是在对医科大学生创伤事件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依据PCL-C测查结果,采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人格的关系,从而为开展PTSD阳性学生的干预实验研究提供依据。 研究4:医科大学生PTSD阳性人群的干预实验研究。本研究首先依据医科大学生PCL-C测试的结果,确定PCL-C高分人群为干预实验对象。其次,依据干预实验设计的原则以及医科大学生PTSD阳性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设计干预实验因子。最后,以团体干预为主、辅之以个体访谈的形式,采用认知干预和行为训练方法,对PTSD阳性的医科大学生群体进行干预实验研究。从而改善PTSD阳性学生的应激状态,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塑造健康人格。 通过对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测试、分布描述、与人格的关系研究以及对阳性学生的干预实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本研究所修订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PCL-C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在中国开展大学生PTSD研究的有效的、可靠的测评工具。PCL-C量表包括 4 个因素:警觉增高反应、回避反应、创伤经历反复重现反应和社会功能缺失反应。这不仅与PTSD概念中的症状描述一致,而且与国外研究的量表结构一致。以P<,90>为上限,制定临床医学的参考值范围,其临界值为38分。 2.医科大学生在其生活中所经历的创伤或压力事件可以成为应激源,从而导致PTSD阳性的发生。以PCL-C总分38分为筛选值,医科大学生PTSD阳性发生率为13.3%,其中男性为17.6%,女性为10.6%;医科大学生PTSD阳性的发生在总体上呈现出性别差异,男性略高于女性,在4~5年级男女之间性别差异显著;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在总体上存在年级差异,1年级与2、3、4年级之间均差异显著,2年级PCL-C总分为最高。 3.影响医科大学生PTSD阳性发生的因素较多,其中人格因素和社会支持因素可以加重或延缓PTSD的发生。 4.在影响医科大学生PTSD阳性发生的人口学因素、创伤及压力事件因素以及人格因素的研究中,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其主要因素依次为:神经质(N)、精神质(P)、环境适应、内外向(E)、虐待及暴力经历等。医科大学生P‘TSD的发生与其人格因素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其中神经质、精神质对PTSD阳性发生起重要作用。 5.实施认知和行为训练干预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医科大学生PTSD阳性症状。 6.将测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干预训练、访谈等方法结合起来,对医科大学生PTSD的测量、发生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干预实验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研究者全面深刻地认识普通人群,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平日状态下PTSD发生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