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对初中主观学业弱势学生进行期望教育的个案研究
【6h】

对初中主观学业弱势学生进行期望教育的个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一、国内的相关研究

(一)学业弱势学生相关研究

(二)期望教育相关研究

(三)学业弱势学生的期望教育相关研究

二、国外的相关研究

(一)学业弱势学生相关研究

(二)期望教育相关研究

第三部分 基本理论研究

一、理论基础

(一)人学理论

(二)教育公平理论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

二、学业弱势学生的一般理论

(一)概念界定

(二)主观学业弱势学生的特征

(三)主观学业弱势学生的类型

(四)主观学业弱势学生的培养方法

三、期望教育的一般理论

(一)期望教育的定义

(二)期望教育的核心和本质属性

(三)教师期望效应

(四)教师期望的理论模型--Fazio模型

第四部分 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观察法

(三)文献资料法

(四)实验研究法

二、结果分析

(一)主观学业弱势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性别差异分析

(二)主观学业弱势学生同总体的学习主体性的差异分析

(三)同性别间的学生主体性差异分析

第五部分 初中主观学业弱势学生期望教育实验研究

一、实验对象的选取

(一)学生基本情况

(二)学业情况

(三)选取的依据

二、实验设计

(一)实验类型和假设

(二)变量

(三)无关变量的控制

三、实验过程

(一)自信心的培养

(二)自觉性的培养

(三)坚持性的培养

(四)独立性的培养

(五)主动性的培养

四、实验结果

(一)学生晓楠的表现

(二)任课教师的表现

第六部分 对初中主观学业弱势学生进行期望教育的启示

一、对初中主观学业弱势学生进行期望教育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适应性原则

(三)激励性原则

(四)持久性原则

(五)及时性原则

二、对初中主观学业弱势学生进行期望教育的建议

(一)关爱和期望的持久性,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

(二)激发兴趣与体验成功相结合,促使自信心的养成

(三)学习计划与内在动机相结合,促使自觉性的形成

(四)督促与期望相结合,培养学习的坚持性

(五)改变教学方式和给予肯定评价相结合,提高学习的独立性

(六)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著作类

期刊类

附录一 :主体性问卷

附录二 :智力判断参照表

附录三 :观察记录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研究以主观学业弱势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观学业弱势是指由于学生主观自身方面的因为如缺乏自觉性、依赖性强,对学习没有坚持性,对自己评价低,自信心不足,学习不够积极主动等造成的学业弱势。主观学业弱势学生是指具有主观学业弱势特征的学生。相关研究表明,主观学业弱势学生所占比例约为20%,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有上升的趋势。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笔者本着“人生而平等”的理念,提出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剖析学生造成学业弱势的主观因素,并用期望教育的相关理论对个案进行实验研究,探讨转化主观学业弱势学生的方法和途径,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和能力。
   本研究选取山西省XX市的一所初中的初二年级全部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法、文献资料法以及根据主观学业弱势学生的操作性定义,筛选出124名主观学业弱势学生,通过学习主体性的测量,找出造成主观弱势的突出因为,并进行相关的差异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法、实验研究法,借鉴Fazio教师期望模型对选取的个案进行一学期的期望教育,试图通过这种教育改变学生的主观学业弱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等。
   本研究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1.主观学业弱势男、女生学习主体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男、女生在自觉性、主动性方面差异显著,在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独立性方面差异不显著。
   2.主观学业弱势学生学习主体性整体发展低于全体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其中,除了责任感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3.同总体男生相比,主观学业弱势男生在自觉性、自信心、主动性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坚持性、责任感、独立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女生除了在责任感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上与全体女生相比都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对初中主观学业弱势学生进行期望教育的启示:
   第一,初中主观学业弱势学生期望教育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适应性原则。
   3.激励性原则。
   4.持久性原则。
   第二,初中主观学业弱势学生期望教育的建议:
   1.关爱和期望贯穿过程始终。
   2.激发兴趣与体验成功相结合,促使自信心的养成。
   3.学习计划与内在动机相结合,促使自觉性的形成。
   4.督促与期望相结合,培养学习的坚持性。
   5.改变教学方式和给予肯定评价相结合,提高学习的独立性。
   6.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