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关系认知
【6h】

不同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关系认知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1 问题提出

1.1 文献综述

1.1.1 心理弹性概述

1.1.2 心理弹性的研究思想及相关指标

1.1.3 心理弹性的危险因素——心理虐待

1.1.4 受心理虐待儿童的弹性变量及其作用机制

1.1.5 内隐社会认知概述

1.2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2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研究假设

2.1 研究的总体思路

2.2 研究假设

3 实证研究

3.1 研究一 受心理虐待儿童心理弹性的筛选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假设

3.1.3 研究方法

3.1.4 结果与分析

3.1.5 讨论

3.1.6 结论

3.2 研究二 不同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对亲子关系的内隐态度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假设

3.2.3 研究方法

3.2.4 结果与分析

3.2.5 讨论

3.2.6 结论

3.3 研究三 不同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的师生、同伴关系认知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假设

3.3.3 研究方法

3.3.4 结果与分析

3.3.5 讨论

3.3.6 结论

4 综合讨论

4.1 社会支持对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积极作用

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4.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

附录B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自评)

附录C 儿童行为评定表(教师评)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逆境是一种人生的考验,有人在逆境中沉沦,但也有人在逆境中重生。心理弹性(Resilience)是个体经历逆境仍能积极适应、维持或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也是个体在逆境下调动积极因素应对危机的动态过程。儿童期的经历可能影响成年后的身心状态,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首要环境,儿童心理虐待(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一方面涉及照顾者的不利抚养行为,另一方面则强调不利行为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不良结果。本文以社会关系认知为切入点,聚焦受心理虐待儿童的心理弹性问题,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儿童积极的社会关系认知是受心理虐待儿童的保护因素。关注受心理虐待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对其往后的社会适应和职业成就具有预见性意义,也是及早对其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依据。 本研究结合问卷法和实验法,研究四到六年级不同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关系认知特点。首先,利用多信源汇聚操作甄别法,研究611名被试了解心理虐待呈阳性儿童的心理弹性,包括对发展功能的各项综合指标进行评估,筛选出心理弹性儿童和缺乏心理弹性儿童,作为进一步实验的被试。其次,采用组间设计对受心理虐待弹性组合缺乏弹性组的儿童共88名进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探讨儿童对父母的内隐态度,区分高弹性儿童和缺乏弹性儿童在心理虐待处境下对父母的内隐态度的差异性。再次,通过假设情境法等考察受心理虐待儿童对师生、同伴关系的认知。最后,儿童对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认知决定了其社会支持系统的质量,如果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预测儿童良好的综合发展功能,则说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及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可对降低心理虐待的伤害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611名被试中,297人心理虐待呈阳性,占48.6%。受心理虐待的心理弹性儿童144人(占49.7%),缺乏心理弹性者146人(占50.3%),两者人数分布差异并不显著。(2)心理弹性儿童和缺乏心理弹性儿童分布的性别差异显著,受心理虐待的情况下,心理弹性的男性显著多于女性。(3)受心理虐待弹性儿童对亲子关系的内隐态度比缺乏心理弹性的儿童更为积极,这种内隐态度与儿童的综合发展功能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积极的亲子关系是儿童受心理虐待重要的保护性因素之一。(4)心理虐待弹性儿童在三类社会关系背景下情感维度的认可度均高于缺乏弹性组儿童;在不同假设情境下,心理虐待弹性儿童比缺乏弹性儿童更倾向于向老师、同学或朋友倾诉自己的遭遇,或请求帮助。(5)积极的师生、同伴关系和支持寻求与受心理虐待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同伴关系和支持寻求能有效预测受心理虐待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