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
【6h】

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1 问题提出

1.1 文献综述

1.1.1 心理虐待

1.1.2 社会认知

1.1.3 心理虐待与社会认知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研究总体思路与假设

2.1 研究的总体思路

2.2 研究假设

3 实证研究

3.1 研究一 儿童心理虐待分布情况及发生率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假设

3.1.3 研究方法

3.1.4 结果与分析

3.1.5 讨论

3.1.6 结论

3.2 研究二 受心理虐待儿童社会认知的特点

3.2.1 实验1 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知觉的特点

3.2.2 实验2 受心理虐待儿童的归因方式的特点

3.2.3 实验3 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态度的特点

4 综合讨论

4.1 受心理虐待儿童认知能力特点

4.2 本研究创新之处

4.3 未来研究展望

4.3.1 研究方法的更新

4.3.2 年龄阶段的扩展

4.3.3 研究内容的增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

附录B 自编情境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儿童是祖国发展的希望,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日益受到成人尤其是家长们的广泛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也越来越受到普通老板姓的重视。而儿童的心理虐待却是一直受到中国家长的忽视。心理虐待对儿童的影响甚为广泛,尤其是对社会认知方面有巨大的影响。社会认知对象的范围很广,包括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随着有关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深入,童年期虐待对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更甚于一般认知发展。本研究旨在呈现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与正常儿童的差异及其负面影响,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提供现实指导。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七到八年级的儿童受心理虐待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对四年级到八年级的835名儿童心理虐待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其次,采用三组被试间实验设计对七到八年级60名儿童的社会认知,分别从社会知觉,归因方式与社会态度三方面进行了测量进行了研究。 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心理虐待在童年期分布广泛,在总体人数中占据相当的比例。其中七年级受到心理虐待的儿童在七年级总人数中超过半数,而其他年级所占比例也超过40%。心理虐待类型在四年级至八年级儿童中分布不均。其中恐吓是分布最为普遍的类型,在四年级、七年级及八年级中均是发生频率最多的心理虐待类型。(2)初中生心理虐待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3)受心理虐待阳性组儿童得分显著高于心理虐待阴性儿童。(4)受心理虐待阳性组儿童的社会知觉与非受心理虐待阴性组儿童的社会知觉相比更倾向于消极自我评价。受心理虐待阳性组的儿童与非心理虐待阴性组儿童相比,更倾向于使用消极的内归因。受心理虐待阳性组儿童与非心理虐待阴性组儿童相比,会因为家长词汇引起更多的消极的社会态度。受心理虐待儿童阳性组与非心理虐待阴性组儿童相比,会因为同伴词汇引起更少的积极的社会态度。受心理虐待阳性组儿童由家长与同伴引起的消极的社会态度差异不显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