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195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6h】

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195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选择

2、方法

2.1 手术方式

2.2 统计方法

结果

1、一般情况

2、临床特征

3、术前检查

3.1 诊刮术

3.2 辅助检查

4、手术方式

5、病理检查

6、免疫组化

6.1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免疫组化检测情况

6.2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及P53与临床各因素的关系

讨论

1、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

2、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患者诊刮病理

3、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4、子宫内膜癌组织的雌、孕激素受体及P53检测

5、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
   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大连市妇产医院行首次手术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19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根据患者年龄及停经时间分为两组:A组(未绝经组),包括育龄期及围绝经期妇女,共69例,年龄31~58岁,中位数年龄49岁;B组(绝经后组),指停经12个月以上的患者,共126例,年龄45~77岁,中位数58岁。相关数据经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A组和B组患者分别占同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35.4%和64.6%。A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8.17±6.02岁,B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8.61±5.63岁(P<0.05)。
   2.A组和B组患者均以不规则阴道流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就诊,分别占69.6%和82.5%(P>0.05);A组合并不孕症者占17.4%,明显高于B组(3.2%)(P<0.05)。
   3.A组术前诊刮漏诊率为18.8%,明显高于B组(7.1%)(P<0.05)。
   4.A组和B组在病理类型和手术病理分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病理分级上,两组患者均以G2多见,分别为43.5%,60.3%,其次分别为G1和G3多见,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ER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及手术病理分期相关(P<0.05);PR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及肌层浸润深度相关(P<0.05);P53表达则与肿瘤病理类型、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P<0.05)。
   6.免疫组化方面,A组中ER,PR,P53阳性率分别为87.0%,91.3%,30.4%;B组中ER,PR,P53阳性率分别为71.1%,68.9%,57.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子宫内膜癌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对因阴道不规则流血就诊的未绝经妇女,应重视术前诊刮病理结果。有条件可行宫腔镜检查,以提高子宫内膜癌的早诊率及早治率。
   2.绝经前后患者均以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绝经后患者病理分级更高,恶性度更高。
   3.子宫内膜癌免疫组化与肿瘤病理类型、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辅助诊断。
   4.绝经前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高,可以依此指导个体化治疗。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53阳性表达率高,可间接评估疾病预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