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肠道菌群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关系
【6h】

肠道菌群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关系

代理获取

摘要

研究背景: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滑膜炎、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早期,主要以侵及指间、手腕等小关节为主,多呈对称性,通过自身的免疫应答及形成的免疫化合物(由类风湿因子主导)进一步激活补体来攻击自身组织,形成破坏。RA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疾病,发病时间长,损害性大,尚无确切可靠治疗手段,其发病被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具体机制依然不清。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影响RA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研究证明RA动物模型的肠道内确实存在菌群失调,RA患者的肠道菌群也发生了改变,肠道菌群的正常定植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免疫耐受的形成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衡会改变上皮和粘膜通透性,使机体丧失免疫耐受功能,致敏免疫细胞和抗原在关节处聚集,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刚开始,关于肠道菌群的失调到底是RA的一个启动因素还是一个被动产物还没有定论。RA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是否存在一定的特征,菌群失调对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的确切关系,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菌成分的筛选都是急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目的:
  1.对比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和菌群特征,讨论肠道菌群失调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影响。
  2.探讨影响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主要菌群成分及其治疗意义。
  方法:
  1.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RA分类标准,收集类风湿性关炎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的粪便标本。
  2.利用免疫比浊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类风湿因子测定。
  3.利用PCR-DGGE指纹图谱技术分析正常对照人群、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利用切胶测序的方法分析特异性条带种属类别。
  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类风湿组的类风湿因子明显增高(P<0.01)。
  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类风湿组的肠道菌群丰度显著降低(P<0.01)。
  3.从聚类分析和PCA分析图可以看出,正常对照组与类风湿组形成较为明显的两个聚类群。
  4.测序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和类风湿组DGGE图谱中有5条变化较大的条带,条带1-5分别为变形菌门的Pelobacter venetianus菌,类杆菌门的Prevotella copr菌,硬壁菌门的Dialister succinatiphilus菌,变形菌门的Shigella sonnei菌,硬壁菌门的Sutterella sp.菌。同源性分别为88.15%、95.36%、94.33%、100%,96.4%。条带1和条带4主要出现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组,条带2和条带5主要在正常对照人群,条带3两组都有,正常对照人群多。
  结论:
  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降低。
  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肠道菌群出现暗杆菌和志贺菌两个特征菌种,条件致病菌增多,优势菌群减少。
  3.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