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先天性2型长QT综合征家系的长期随访研究
【6h】

先天性2型长QT综合征家系的长期随访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及方法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3.方法

4.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iPS在长QTS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对1个先天性2型长QT综合征(LQT2)的大家系,进行了14年的长期随访,研究该家族发病情况、临床经过和心电图特点,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研究基因诊断阳性患者晕厥、猝死、QT间期、QT离散度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探讨临床诊断与基因诊断不相符患者的长期病情演变情况。
  方法:
  1999年已经采集26例家庭成员的临床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并采集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测量QT问期、校正的QT间期和QT离散度。采用schwartz提出的评分标准,为长QT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2001年采集26例家族注册研究成员的血样,提取DNA,进行基因检测,结果证实为HERG基因的无义突变(CGA2587TGA),基因诊断为LQT2。有症状的患者给予盐酸普萘洛尔1mg/kg口服,有心脏内转律除颤器(ICD)植入指征的患者建议ICD植入。对患者进行宣教,避免心脏事件的触发因素,禁止患者进行竞技性体育活动,建议患者不独处,不单独入眠,训练家族成员进行心肺复苏。出院后每年电话随访1-2次,症状再发随时入院,2008年、2013年再次进行家族调查,采集临床病史,进行体格检查,采集心电图,指导治疗。
  结果:
  1)该家系26例中有7例(27%)临床诊断和LQT2基因诊断均阳性的患者,5例女性,2例男性;11例临床诊断可疑阳性,基因诊断阴性,9例女性,2例男性;8例临床诊断和基因诊断均为阴性。
  2)LQT2患者发生晕厥的诱因均为情绪激动或体力劳动,其共同的心电图特征为:QTc≧460ms,胸前导联T波宽大、双峰或有切迹,多可见u波明显,病情严重的患者QT间期更长。
  3)该家系患者晕厥等症状发作与年龄、性别和基因型相关。临床诊断阳性和基因诊断阳性的患者6例有晕厥病史,2例男性,4例女性,首发晕厥年龄21±9岁;晕厥频率高发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0~50岁范围。随访过程中已经有晕厥病史的患者中2例男性没有再发晕厥和黑朦,4例女性晕厥和黑朦发作频繁,其中2例出现了尖端扭转型室速,经抢救后幸存,拒绝植入ICD。2例不规律应用盐酸普萘洛尔,用药后晕厥次数明显减少,停药则晕厥发作频率增加,最近6年没有晕厥再发。临床诊断可疑基因诊断阴性的患者以及临床诊断和基因诊断均阴性的患者,随访过程中没有晕厥和黑朦发生。整个家族成员随访过程中2例死亡,1例自然死亡,1例肺癌死亡,非猝死,没有猝死家族病例。
  4)临床诊断阳性和基因诊断阳性的患者QT间期的长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相对稳定,但随年龄增长有延长趋势,特别是在TdP发作前明显延长,之后随着病情稳定又缩短。1999年QTc为460±10ms,,QTd为90±50ms。2008年QTc为470±10ms,QTd为100±40ms。2013年QTc为500±30ms,,QTd为110±60ms。随着时间的变化LQT2患者2013年QTc较1999年有延长趋势(p<0.05),1999年QTc较2008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临床诊断阳性、基因诊断阴性的患者1999年QTc为410±20ms,QTd为50±20ms。临床诊断阴性、基因诊断阴性的患者1999年QTc为400±10ms,QTd为40±20ms。
  6)临床诊断阳性和基因诊断阳性的患者(LQT2患者组)、临床诊断阳性和基因诊断阴性的患者(可疑患者组)、临床诊断阴性和基因诊断阴性的患者(正常组)之间,LQT2患者组QTc较可疑患者组和正常组QTc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可疑患者组QTc较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PR间期、QRS波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该LQT2家系基因诊断和临床诊断基本相符合,LQT2患者发病特点和危险因素与年龄、性别、QTc、晕厥病史、基因型诊断阳性有关。
  2.该家系LQT2患者共同的心电图特征是,QTc≧460ms,T波宽大,T波双峰或者T波有切迹,可见u波,有心脏事件的患者,其QT间期比无心脏事件的患者长。
  3.临床诊断阳性和基因诊断阳性的患者QT间期的长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相对稳定,但随年龄增长有延长趋势,特别是在TdP发作前明显延长,之后随着病情稳定又缩短。
  4.β受体阻滞剂药物,对于长QT综合征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的减少是有效果的。加上医生的密切随访,以及指导患者避免相关诱发因素,针对家属的心肺复苏训练也很重要。
  5.临床诊断和基因诊断相结合的家系研究,有助于深入研究LQTS的发病机制,可能为将来LQTS的基因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