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前方钢板与骶髂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疗效比较
【6h】

前方钢板与骶髂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疗效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治疗方弦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1.骨盆的解剖学特点

2.骨盆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3.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诊断与分类

4.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手术方法

5.前路钢板与骶髂螺钉固定的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诊疗及固定方式的探讨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骨盆骨折在临床中较多见,约占人体骨折的2.3%~3.3%。其中若是合并有骨盆前后环同时骨折、骶髂关节脱位、骶骨骨折等,则其伤情多较为严重。随着骶髂关节及周围的骨折会导致骨盆后环失去其稳定性的认识在不断加强,以及患者对骨折愈后的要求不断地提高,更多的患者在面临骨盆骨折时选择了手术治疗。本文着重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而目前治疗这类骨折的手术方法有很多,且各有其优缺点,为此我们收集了前方钢板与骶髂螺钉两种方法分别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病例,旨在观察这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的疗效,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方法:选择收集了2008年9月~2013年7月于我院收治的37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37例患者均合并有骶髂关节或其周围骨的损伤,按照Tile骨盆骨折分型:B型:11例,C型26例。所收集病例中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8例采用髂后入路,根据骨折复位的情况选择闭合或切开复位,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定为A组),A组中男9例,女9例,年龄(40.1±13.6)岁;第二组19例(选为B组),使用前方入路的临床路径,行切开复位后重建钢板或“T”形板内固定,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34.5±10.1)岁。
  手术时A组患者取俯卧位,在“C”形臂透视下闭合复位,若复位效果满意,常规消毒铺单,在“C”形臂透视下确定进针点并正确调整导针的方向,将导针自髂骨经骶髂关节钻入骶1椎体,依据导针拧入骶髂螺钉,如骨折较严重或固定不牢靠,可以同样方法将第二枚骶髂螺钉置入骶2椎体。若复位时不满意,则行切开复位,常规消毒铺单,自髂后下棘向髂后上棘做纵形切口,依次切开,暴露骶髂关节及周围,复位后,确定进针点及进针方向,C臂下置入1~2枚骶髂螺钉以固定。B组患者则采取仰卧位,患侧骶后可放置一软垫,切口始于髂前上棘以远,顺着髂嵴向后内侧延长约10~15cm,切开至肌层,自髂骨内侧剥离腹壁肌肉,骨膜下钝性剥离髂肌,将髂肌和盆腔脏器向内侧牵开,继续分离至骶髂前韧带的外侧附着处,将该韧带从髂骨附着处剥离开,直至暴露出骶髂关节和骶骨的外侧缘。配合牵引和体位,可以使用复位钳进行复位,也可以在髂结节处拧入1枚螺钉,通过螺钉和复位钳牵拉复位,待复位获得满意效果后,选择适宜长度的重建钢板或“T”形板将其固定。
  对患者术前受伤的情况依照ISS标准进行评估:A组平均分为11.7分(4~22分),B组平均分为14.5分(8~28分)。两组患者分别于伤后(6.2±5.2)d及(8.3±4.0)d进行手术治疗,分别监测这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感染及骨折术后康复的功能评价等方面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所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19.0,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而对比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
  结果:对所有37位研究对象进行随访,A组18位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1~42个月,平均24.1个月;B组19位患者的随访时间12~41个月,平均22.9个月。术后除了B组中有1例患者存在畸形愈合外,其余患者骨折愈合均较好,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从所分析的数据来看,骶髂螺钉内固定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方面都比前方钢板内固定具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感染及术后Majeed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术后Majeed标准功能评价:A组的优良率94.4%;B组为84.2%。两组患者优良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088,P>0.05)。
  结论:骶髂螺钉固定相对于前方钢板固定,具有创伤小、操作相对简单方便、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较少等优势,二者的临床效果均较满意,固定牢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