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
【6h】

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和提升策略已成为现今教育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的热点难点问题。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和提升策略是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
  自美国教育评价学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以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为评价要素的CIPP教育评价模型(简称为CIPP模型或CIPP)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各国教育发展评价而显示其普适性。
  将CIPP引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研究,搭建了概念-模型-功能三位一体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理论框架。具体而言,在厘清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内涵与构成的前提下,构建了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理论模型。该模型的总体结构是:以基于背景评价的高校创业环境基础能力为前提,以基于输入评价的高校创业资源配置能力为保障,以基于过程评价的高校创业过程行动能力为核心,以基于成果评价的高校创业成果绩效能力为关键。同时,这一理论模型具有相应的应用功能,包括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开展实证分析的功能,提炼(试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与剖析能力提升策略的功能,从而后续一系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依据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理论模型,遵循着过程与结果指标、教学与实践指标、客观与主观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集高校创业教育的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于一体,由创业环境基础能力、创业资源配置能力、创业过程行动能力、创业成果绩效能力4个主指标,富于高校创业教育特色的12个分指标和22个子指标所构成。
  选取教育部确定的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黑龙江大学9所创业教育试点高校作为评价样本,采用因子分析、熵值法分析、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各校创业教育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既验证了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又证实了9所试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创业教育能力的特色与差异。
  通过对9所试点高校进行综合评价和聚类谱系分类,提炼出基于CIPP的试点高校创业教育三种模式,包括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成果导向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为代表的环境导向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黑龙江大学为代表的过程导向模式。并针对上述三种模式,有针对性地剖析了试点高校创业教育能力提升策略,包括转变创业教育传统观念,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厘清造就创业型人才的创业教育目标;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创业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优化创业课程设置,强化创业模拟与夯实创业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参加创业行动的普遍性;树立杰出创业校友榜样,提高大学生参加创业活动的绩效,参与科技成果孵化与技术转移。进而,依据试点高校的评价结果,提出对我国高校普遍开展创业教育的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