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试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6h】

试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1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1.1文化的涵义

1.2传统文化的意蕴指向

1.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1.3.1重视伦理道德

1.3.2倡导和谐统一

1.3.3追求稳定

1.3.4强调以人为本

第2章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历时态考察

2.1“五四”时期我国思想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2.1.1陈独秀激进主义的文化观

2.1.2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

2.1.3胡适的“全盘西化”论

2.2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伦理观

2.2.1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2.2.2马克斯·韦伯对儒教伦理与西方宗教伦理的对比研究

2.3海外新儒家的主张

2.3.1杜维明的新儒学思想及其特点

2.3.2刘述先的新儒学思想及其特点

2.3.3余英时的新儒学思想及其特点

2.4国内学界的见解

第3章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共时态分析

3.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3.1.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与现代化

3.1.2注重人格尊严、强调道德自觉的主张与现代化

3.1.3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与现代化

3.1.4以义为重的义利观与现代化

3.1.5尊崇自然的生态伦理观与现代化

3.2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冲突

3.2.1重农抑商、重本轻末的经济发展观与现代化的冲突

3.2.2根深蒂固的血缘宗法思想与现代化的冲突

3.2.3传统道德观与现代化的冲突

3.2.4淡薄的法制观念与现代化的冲突

3.2.5严重的守旧意识与现代化的冲突

第4章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4.1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4.1.1从唯古崇古到锐意创新的文化价值取向

4.1.2从均平思想到层级富裕思想的经济价值取向

4.1.3从官本位到多元化的政治价值取向

4.1.4从重义轻利到义利并重的道德价值取向

4.2在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构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2.1创新传统民本思想,推进社会民主法治化

4.2.2实现传统“义分则和”思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4.2.3弘扬“以诚载道”的传统,建立仁爱互助的人际关系

4.2.4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斗精神,使社会充满活力

4.2.5倡导传统“和合”文化,实现社会安定有序

4.2.6阐释“天入合一”的观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研究生履历

展开▼

摘要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社会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对古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传统文化的引领下,古代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均居于领先地位。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依然承袭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各国,甚至落到被动挨打的地步。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作用。文化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相反,则会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对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直到现在,部分传统思想仍然影响着现代中国的发展。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今天,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思义。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主要对文化的涵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做出界定; 第二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历时态考察,主要从五四时期我国思想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伦理观、海外新儒家的主张以及国内学界的见解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的共时态分析,第一小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主要论述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思想,第二小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冲突主要讲传统文化中阻碍现代化事业但仍然影响当代中国的思想,从而得出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观点; 第四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主要从两个部分进行论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传统文化现代化中构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著录项

  • 作者

    张华娟;

  • 作者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

  • 授予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
  • 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冯文华;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文化事业史;
  •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文化涵义; 构建现代化;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