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近代中国宪法观念的历史论争
【6h】

近代中国宪法观念的历史论争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宪法观念

(一)近代中国宪法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近代宪法观念的形成脉络

1.梁启超“多变”的宪法观

2.陈独秀的宪法观念

3.孙中山的“民权宪法观”

(三)小结

二、共和与民主之争

(一)Democracy汉译的观念史意义

(二)民主替代共和的过程

(三)小结

三、权利的道德性与非道德性之争

(一)Rights一词的引入

(二)权利的道德化

(三)小结

四、法治与法制之争

(一)中国传统的“法制”观念

(二)被曲解的“法治”观念——以梁启超法治观为视角

(三)小结

五、近代宪法观念转变的基本逻辑

(一)实然与应然的混淆

(二)文化间的选择性吸收与重构

(三)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履历

展开▼

摘要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及长期性,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然而,在我国,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在内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可见,宪法意识的提高势在必行,宪法观念的深入人心时不我待。
   本文意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中国近代宪法观念进行文化意义上的研究。采取观念史研究方法,从构成宪法观念的四个重要关键词——共和、民主、权利、法治入手,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宪法观念论争中,审视上述词语被传统文化吸收与重构后的形象,进而挖掘出宪法观念植入中国后的“变异”原因,即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复杂性及长期性。
   本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概述近代中国宪法观念,主要包括历史背景及形成脉络等内容。第二部分从“共和”与“民主”在近代引入后的概念变迁立论,发掘隐藏在概念背后的传统文化影响力,揭示共和被民主取代的原因,展现民主在中国语境中的变迁。第三部分主要讨论权利一词在我国引入后的概念变迁,分析了权利与权力两词容易混淆的原因,并挖掘权利概念被近代中国人道德化的过程。第四部分主要探讨法治主义在近代中国的生存环境。通过研究古代法家理论和梁启超的“法治”观念,展示法治没有生根中国的原因。第五部分探究共和、民主、权利、法治被传统文化选择性吸收与重构的原因,进而理清近代宪法观念转变的基本逻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