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意识世界”与“作品世界”的去蔽与遮蔽——“日内瓦学派”的批评开拓与理论局限
【6h】

“意识世界”与“作品世界”的去蔽与遮蔽——“日内瓦学派”的批评开拓与理论局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1章 “意识批评”的展开与“批评意识”的确立

1.1 恢复“符码经验的本源性”:追寻批评对象的“我思”

1.2 “先验居中性”与“自我隐没”:批评的现象学态度与现象学途径

第2章 “意向性构成”与作品的“经验模式’’

2.1 “相互包容”:“自我”和“世界”的意向性实质

2.2 “经验模式”:作者意识在作品中得以体现的媒介

第3章 “意识世界”、“作品世界’’的多样理解和指向

3.1 学派先驱及过渡者的多元取向和追求

3.1.1 马塞尔·莱蒙的认同批评与形式理论(“具有意识,就是具有形式”)

3.1.2 阿尔贝·贝甘的介入批评与作为使命的阅读

3.1.3 乔治·布莱的意识批评与形式理论(“摧毁”、“超越”形式,以达到“没有形式的思想”)

3.2 学派后继者新的开拓与关注

3.2.1 让·鲁塞的总体阅读:作品的整体同时呈现在思想的目光下

3.2.2 让·斯塔罗宾斯基的注视美学:“意思的追寻”(“被隐藏的东西使人着迷”)

3.2.3 希利斯·米勒前期批评:对语言形式与意识形式的特殊关注

第4章 胡塞尔柏格森双重塑形与现、当代多种思潮杂交影响

4.1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现象学前提与柏格森的直觉体验

4.1.1 “纯粹意识”和“先验主体”:一切意义之“源”之“本”(理性的非理性武断)

4.1.2 “纯粹绵延”和“直觉体验”:意识的直接材料或基本要素(现在、过去和未来的全部展开都统一于精神的表象之中)

4.2 现、当代多种思潮的杂交影响

第5章 “意识’’“主体”的牢笼:“意识世界”与“作品世界”的循环遮蔽

5.1 作品自身被归结为作者意识的纯粹体现(文学是某种心灵状态的具体表现)

5.2 批评在于对作品的完全“内在”的理解(悬置批评及作品的一切历史和现实情况)

第6章 “日内瓦学派”的批评潜力及理论镜鉴

6.1 “意识世界’’和“作品世界”的“深层结构”(“现象学关系”)

6.2 聚焦意识,关注文本,建立更为合理、宏通的“客观批评”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在二十世纪的文论转向过程中,大部分文论史都聚焦于通过“符号”、“代码”进入文本的结构主义批评,往往忽视了以“经验”、“直觉”、“意识”作为进入文本路径的意识批评。事实上,结构主义批评与意识批评面对的批评对象均为文本,他们都试图排除文本以外的其它干扰因素而探索出进入文本的科学路径,两者可说是殊途同归,而并非表面看到的针锋相对。
   文学意识批评流派中以“日内瓦学派”最具代表性。该学派师承胡塞尔和柏格森,在现当代多种思潮的杂交影响下,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批评样貌。日内瓦批评家们认为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意识现象,文学批评就是关于文学的文学,关于意识的意识。为了保持对文学最初的热切,该学派牺牲了理论上的思辨,以富含人性化的笔触为二十世纪颇为厚重的批评界带去了一缕清新气息。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批评家们通过认同批评实现自我隐没,以意向性作为统一“意识世界”与“作品世界”的场域,努力寻求使主体意识之间相互包容的“经验模式”,揭蔽语言和结构对文学作品的帷帐作用,还读者一个个性化的意识世界。
   “日内瓦学派”以一种全新的批评维度凸显出意识在作品中的位置,对于打通现象学与语言论、符号学之间的高垒深沟起着不可低估的启示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该学派的批评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对意识世界倾注了大量精力,悬置了批评及作品的一切历史和现实情况,将文学视为某种心灵状态的具体表现,文学作品被归结为作者意识的纯粹体现,批评成为对作品的完全“内在”的理解,从而陷入意识主体的“牢笼”之中无法抽身走向现实。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