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转型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争鸣及其反思——以“新现实主义”和“底层文学”为例
【6h】

转型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争鸣及其反思——以“新现实主义”和“底层文学”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1章转型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两种主要形态

1.1 新现实主义

1.2底层文学

1.3 社会与文化转型和现实主义文学两种主要形态的产生

1.3.1从社会转型角度看两种现实主义文学形态的产生

1.3.2从文化与文学转型角度看两种现实主义文学形态的产生

第2章“新现实主义”与“底层文学”争鸣及其反思

2.1 现实主义精神

2.2人民性

2.3批判性

2.4道德评判

2.5价值意义

第3章经典现实主义理论视阈中的“新现实主义”与“底层文学”问题再探讨

3.1真实性

3.2典型性

3.3悲剧精神

结语:走向未来的现实主义

4.1 现实主义文学的未来走向

4.2 转型期作家的书写努力与文学信念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展开▼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的“新现实主义”和“底层文学”是转型期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两种主要形态。它们的产生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与文学自身的转型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问世之后引起了批评界和理论界热情的关注与热烈的讨论。以“新现实主义”和“底层文学”为基本形态的现实主义文学问题的理论争鸣,主要集中在现实主义精神、人民性、批判性、道德评判和价值意义等若干方面。“新现实主义”和“底层文学”作品都表现出普遍的现实关怀,具有明朗的现实主义精神品格。“人民性”现实主义文学的追求之一,“新现实主义”和“底层文学”品体现出了较为鲜明的人民性性质。这两种文学形态在现实主义的“批判性”开辟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但也有很长的路要走。“新现实主义”和“底层文学”作品中的道德评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却也确实存在着道德评判的力度不强甚至是无力的问题。这两种现实主义文学形态具有较大的社会认识价值和人生观照价值,但艺术审美价值明显不足。针对转型期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现状,当代文学创作需要突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典型性和悲剧精神的营构问题。现实主义要在传统的基础上革新,我们就必须赋予它以新的内涵。这应该成为现实主义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现实主义是开放的,建设性的。转型期的中国作家应该树立现实主义文学信念,并把对于现实主义的书写努力作为自己的历史性的使命。现实主义文学在发展的路途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