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仰韶到先周:全新世中晚期气候变化对黄、淮河流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6h】

从仰韶到先周:全新世中晚期气候变化对黄、淮河流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绪论

1.1 综述

1.1.1 环境考古学的内涵

1.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 论文选题

1.2.1 选题背景

1.2.2 选题意义

1.2.3 论文结构

1.3 区域概况

1.3.1 区域自然地理

1.3.2 区域考古文化概况

2 理论与方法

2.1 生态坡理论

2.2 研究方法

2.2.1 区域气候演化序列的建立

2.2.2 考古遗址点统计

3 研究结果

3.1 气候变化特征

3.1.1 磁化率、粒度反映的气候变化

3.1.2 重建黄、淮河流域气候环境演化序列

3.2 区域古遗址数量变化及历史记录的社会文化变迁

3.2.1 坡肩区

3.2.2 坡面区

3.2.3 坡麓区

3.2.4 坡基区

3.3 区域各时期遗址类型

3.3.1 8.5-7kaBP与7-6kaBP遗址类型特点

3.3.2 6-5kaBP与5-4kaBP遗址类型特点

3.3.3 4-2.5kaBP遗址类型特点

4 讨论

4.1 区域遗址数量变化及文化演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4.1.1 8.5-7kaBP与7-6kaBP遗址数量及文化发展对气候的响应

4.1.2 6-5kaBP与5-4kaBP遗址数量及文化发展对气候的响应

4.1.3 4-2.5kaBP遗址数量及文化发展对气候的响应

4.1.4 区域遗址数量、文化响应气候变化的生态坡解释

4.2 区域遗址类型变化与气候变化对比分析

4.2.1 坡肩区和坡面区遗址类型变化对气候的响应

4.2.2 坡麓区和坡基区遗址类型变化对气候的响应

4.2.3 区域遗址类型响应气候变化的生态坡解释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全新世中晚期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新石器文化的演化和朝代的更迭,而气候环境的影响是该过程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这种气候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在黄河、淮河流域表现的尤为突出,并呈现出某种内在规律性。
   本文以历史文化悠久的黄、淮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统计了大量的考古文献资料,结合全新世中晚期的气候环境研究资料,以研究史前人类活动过程、文化发展响应气候变化所呈现的变动规律为出发点,提出生态坡理论。生态坡代表一个植物营养源梯度变化的斜坡,在东北亚地区表现为生物营养源的地带性变化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倾向东南的地理地貌单元,它包括坡肩、坡面、坡麓与坡基四个部分,分别大致对应O-<400mm、400-600mm、600-800mm、>800mm降水区,本文按生态坡划分标准对应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坡肩、坡面、坡麓和坡基四区。生态坡是全新世气候能够脉动地影响中国文明演化的特殊的地理限制,文章重点阐释在全新世中晚期的时间轴上气候环境变化对黄、淮河流域人类文化演化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
   文章基于大量的考古文献资料,结合研究区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的环境变化研究结果,首先分析生态坡各区域考古文化的演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其次分析生态坡各区域考古遗址在全新世中晚期这一时间段内的数量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最后分析在全新世中晚期这一时间轴上,生态坡各区域内不同地貌类型的遗址点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最后用生态坡的理论对三类响应作出解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气候剧烈波动是生态坡上新石器文化兴衰及朝代更迭的主要诱因之一。2)生存于生态坡上的人类总是受气候波动的影响,在整个坡体上产生迁移行为。3)就人类遗址的发育程度与气候暖湿-冷干变化的相关性而言,坡肩区和坡面区呈正相关,坡基区呈负相关,坡麓区例外,在4-3kaBP表现出正相关,其他时间呈负相关。4)生态坡各区域遗址的类型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发生变化,气候冷干,靠近水源的遗址比例上升;气候暖湿,靠近水源的遗址比例下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