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攻击类型青少年疼痛共情的差异:来自ERP的研究
【6h】

不同攻击类型青少年疼痛共情的差异:来自ERP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攻击的界定与分类

1.1.1 攻击定义的界定

1.1.2 攻击的分类

1.1.3 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1.2 共情的发展

1.2.1 共情的定义

1.2.2 儿童共情的发展

1.2.3 共情的神经基础

1.3 问题提出与假设

2 实验过程

2.1 被试选择

2.1.1 班级戏剧性提名量表(CPQ)

2.1.2直接和间接攻击量表(DIAS)

2.1.3 不同攻击类型被试的评定

2.1.4 参照组被试的评定

2.1.5 被试其他条件的测量

2.2实验材料

2.3实验设计

2.4实验程序

2.5脑电数据记录与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行为学数据分析

3.1.1 直接攻击组与正常儿童组之间的差异分析

3.1.2 关系攻击组与正常儿童组之间的差异分析

3.1.3 直接攻击组与关系攻击组之间的差异分析

3.2 脑电数据分析

3.2.1 直接攻击组与正常儿童组之间的差异分析

3.2.2 关系攻击组与正常儿童组之间的差异分析

3.2.3 直接攻击组与关系攻击组之间的差异分析

4 讨论

4.1 共情的自下而上的情绪分享过程与自上而下的认知调节过程

4.2 不同攻击类型青少年疼痛共情的差异

4.2.1 正常儿童的高情绪共情与高认知共情

4.2.2 直接攻击型儿童的低情绪共情与低认知共情

4.2.3 关系攻击型儿童的低情绪共情与高认知共情

4.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 结 论

参考文献

附 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不同攻击类型青少年在疼痛共情上的差异。采用直接和间接攻击量表(DIAS)及班级戏剧性提名量表(CPQ)筛查出直接攻击型、关系攻击型及正常儿童组被试,本研究利用疼痛刺激图片和中性刺激图片诱发三组被试的疼痛共情,并同时记录被试脑电数据以考察三组被试疼痛共情的差异,分析三组被试在不同刺激类型下N2(情绪共情)与P300(认知共情)成分。
  结果发现:在N2成分上,直接攻击组与正常儿童组之间组间的主效应显著;关系攻击组与正常儿童组之间的组间主效应显著,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直接攻击组与关系攻击组之间组间的主效应不显著,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在P300成分上,直接攻击组与正常儿童组之间的组间主效应显著,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关系攻击组与正常儿童组之间组间的主效应不显著,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直接攻击组与关系攻击组之间的组间主效应显著,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
  结论:刺激材料诱发了三组被试的共情反应,共情包括了自下而上的情绪分享过程与自上而下的认知调节过程;正常儿童组的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能力都很高,关系攻击组的情绪共情能力低而认知共情能力高,而直接攻击组的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能力相比于正常儿童组都很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