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湖南民族声乐作品艺术形象与演唱作品分析
【6h】

湖南民族声乐作品艺术形象与演唱作品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1 我国民歌的发声特点及演唱风格

1.1 中国民歌演唱的发声特点

1.1.1 真声声型

1.1.2 假声声型

1.1.3 混合声型

1.2 中国民歌的演唱风格

1.2.1 民歌演唱来源于生活

1.3 民歌的演唱风格之地域性风格

1.4 民歌的演唱风格之语言特征

1.5 民歌演唱风格之掌握创作意图

2 湖南民族声乐发声特点及演唱风格

2.1 声音造型上讲究自然质朴,湖南民歌唱法的声音明亮,悦耳,风格突出

2.2 演唱的声音要讲究气息的运用,讲究丹田气,采用胸腹式呼吸法

2.3 采用真假声混合法,上下贯通,发声稍微靠前一点点,口腔音稍微多一点

2.4 演唱上颤音花舌音等的运用,各种润腔手法展示其演唱风格

3 湖南民族声乐在中国民歌声乐界的地位与作用

3.1 音乐教育与传承,推进了中国音乐现代化的进程

3.2 音乐创新与开拓,奠定了音乐现代化的基础

3.3 开创了民歌声乐的先河,促进了世界音乐的发展

3.4 社会与艺术功能的相融,极大地发挥了音乐的社会作用

3.5 湖南音乐家群体,确立了在中国音乐界的话语权

4 湖南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在歌唱作品中的运用

4.1 试述湖南民歌演唱技巧的把握

4.1.1 清晰准确的吐字行腔

4.1.2 深入了解湖南方言的地域特性

4.1.3 湖南方言有很多俏皮的词汇

4.1.4 科学的声乐技巧

4.1.5 花舌腔和特殊装饰音的演唱要求

4.2.结合方言表现民歌风格及情感,“继承与借鉴”的歌唱技术综合展现歌唱艺术

4.3.总结怎样提高自身和广大学习者对民歌音乐演唱的水平

4.3.1 削弱传统观念的地位,注重观念的创新

4.3.2 改进教学机制和教学方法

4.3.3 对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应局限在某一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艺术积淀,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文艺百花园中民歌演奏迈出了一大步,架起了民歌与通俗歌曲之间的桥梁。湖南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各民族的民间歌曲一般都短小精炼,风格各异,它们都是湖南各族人民对人类精神文化宝库的贡献。湖南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地表达了现实生活在人们内心所激起的情感波澜。湖南民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代表着不同时代湖南人民的艺术审美,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体现了时代性,在现代多元化的音乐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魅力。湖南民歌形式多样,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戏曲、新民歌(唱作歌曲)等。受到方言结构、民族结构以及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湖南民歌曲调清新脱俗,歌词美丽动人,对中国民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为中国音乐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为中国音乐取得在世界音乐中的突出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湖南这么多音乐家之所以能够成为20世纪中国音乐界的杰出代表人物,不仅在于他们自觉地植根于传统,而且还在于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用新的思维、新的观念将民族传统的音乐材料去重新发展,使之成为富于时代感音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以站在传统与现代契合点上的实践,为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开辟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对中国各门类音乐的创作和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湖南民歌的一些文化背景、风格、特色演唱进行一些分析研究。以湖南民歌《刘海砍樵》、《放风筝》、《洗菜心》、《思情鬼歌》、《洞庭渔米香》、《挑担茶叶上北京》、为例,发表一些笔者对湖南民歌演唱的认识,欲通过对其文化背景、审美特性及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到中国民歌之所以经久耐唱传承千百年,百听不厌,民歌的优美旋律,和演唱者的情深意长的感人演唱是分不开的,是其艺术魅力的灵魂,为民族教学和演唱等一些方向提供些许参考。

著录项

  • 作者

    唐文韬;

  •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
  • 学科 音乐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何健民;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湖南; 民族声乐作品; 艺术形象; 演唱;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