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探究——基于与恒生指数股指期货币比较的视角
【6h】

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探究——基于与恒生指数股指期货币比较的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本文结构安排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之处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股指期货市场及其功能概述

2.1 股指期货市场概述

2.2 股指期货市场的功能

2.2.1 风险管理功能

2.2.2 价格发现功能

3.关于股指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理论辨析

3.1 股指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概念辨析

3.2 股指期货价格和现货指数价格关系的理论推导

3.3 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机制探究

3.4 影响各国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发挥的两个重要条件

3.5 对扰动股指期货和现货价格变动领先滞后关系的噪音的讨论

3.5.1 交易所指数价格显示迟滞效应

3.5.2 指数成分股交易迟滞效应

3.5.3 买卖差价效应

4.实证检验

4.1 数据简介

4.2 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4.3 ARMA滤波

4.3.1 “买卖差价效应”建模和“指数成分股迟滞交易效应”建模

4.3.2 对收益率序列建立ARMA模型,噪音控制和新息项提取

4.4 VECM模型和含外生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

4.4.1 协整的定义

4.4.2 VECM模型

4.4.3 含外生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

4.5 协整检验

4.6 恒生指数期货市场与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4.7 脉冲响应函数

4.8 模型诊断,参数稳健性检验以及与差分VAR模型预测误差的比较

4.9 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体系成熟度和有效性探究

4.9.1 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体系成熟度

4.9.2 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体系有效性探究

5.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使用协整方法和含外生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国沪深300股指期货从2010年4月16日上市来近四个月的每分钟高频数据进行了分析。在对股指期货收益率和指数收益率进行ARMA滤波来控制“指数成分股迟滞效应”和“买卖差价效应”后,发现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波动领先沪深300指数价格波动8到10分钟,但沪深300指数价格变动也会扰动沪深300指数期货价格变动,通常持续5分钟,有时能达到15分钟,偶尔会超过30分钟;而香港恒生指数期货价格波动领先现货价格波动17分钟左右,恒生指数价格波动对恒生指数期货价格波动仅有微弱的反馈作用,且一般不超过3分钟。籍此我们认为,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具有一定的价格发现功能,但同香港成熟的股指期货市场相比,其价格发现功能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本研究表明,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在样本期内有效性良好,成熟性未有显著变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