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长江经济带“五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变特征
【6h】

长江经济带“五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变特征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国外综述

1.2.2 国内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研究理论基础与“五化"协调作用机理

2.1 各“化”概念界定

2.2.1 区域经济理论

2.2.2 系统论

2.2.3 协同学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五化”协调发展内涵与作用机理

2.3.1 “五化”协调发展内涵

2.3.2 “五化”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

3 “五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水平测度方法

3.1.2 “五化”协调发展指标权重的确立

3.2 “五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方法

3.2.1 “五化”综合发展指数测度方法

3.2.2 “五化”耦合协调度模型

4 长江经济带“五化”协调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4.1.2 长江经济带“五化”耦合协调度测度

4.2.1 长江经济带板块“五化”发展指数测度

4.2.2 长江经济带板块“五化”耦合协调度测度

4.3.1 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五化”发展指数测度

4.3.2 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五化”耦合协调度测度

4.4.1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五化”发展指数测度

4.4.2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五化”耦合协调度测度

5 长江经济带“五化”协调发展时空演变特征

5.1 协调程度稳步攀升,短板效应依然突出

5.2 区域板块差异明显,东中西部各有千秋

5.3 城市群之间差距缩小,空间特征与板块基本一致

5.4 省市间趋同态势增强,“高高低低”空间特征显现

6 结语

6.1 结论与建议

6.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五化”分别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协调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促进“五化”协调发展体现出我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了解的不断深入。201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协同推进“五化”。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在面积占全国21%的情况下,贡献了40%以上的经济总量,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具实力与影响力的区域之一。长江经济带“五化”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小康与民族复兴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
  本文依据区域经济理论、系统论、协同学、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首先界定“五化”协调发展的内涵并明确其作用机理,接着通过建立“五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新世纪以来长江经济带整体、区域内四大板块、五大城市群,以及各省市“五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多尺度测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长江经济带整体和区域内四大板块、五大城市群、各省市“五化”协调发展水平,揭示了长江经济带“五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特征,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推进“五化”协调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研究认为:
  (1)得益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以来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五化”协调持续向好,但水平仍然不高,短板效应依然突出。
  (2)因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基础的差异,长江经济带“五化”协调发展板块特色鲜明、差异明显,且东中西部各有千秋。在空间上呈现长三角地区发展程度最高,基本保持明显领先优势;长江中游地区与川渝地区紧跟其后,双方差距不断缩小;云贵地区相对滞后的格局。
  (3)城市群作为区域竞争的基本单元,相互间协调发展水平差距在不断缩小,在区域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其空间特征与板块基本一致,在空间上呈现长三角城市群保持领先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紧跟其后、位于西部地区的黔中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相对滞后的三大阵营格局。
  (4)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五化”协调水平不断提升,且趋同态势较为明显,在空间上呈现“高高低低”的分布特征。上海市和重庆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两大中心城市,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上海市是龙头,其周边省市协调水平也普遍偏高;重庆市是新秀,其周边省市协调水平普遍偏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