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黄渤海地区土壤有机碳对主要物理性状的影响
【6h】

黄渤海地区土壤有机碳对主要物理性状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理论意义

1.1.3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国内研究现状与进展

1.2.2国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土壤有机碳概述

1.3.1土壤有机碳

1.3.2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影响因素

1.3.3土壤有机碳对主要物理性状的影响

1.3.4土壤有机碳今后的研究趋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研究目标和内容

2.1.1研究目标

2.1.2研究内容

2.2研究地区概况

2.2.1黄海地区

2.2.2渤海地区

2.3技术路线

2.4 研究方法

2.4.1试验材料

2.4.2测定方法

2.5数据分析

2.5.1土壤有机碳的计算方法

2.5.2土壤机械组成的计算方法

2.5.3土壤比重的计算方法

2.5.4土壤含水率计算方法

2.5.5数据统计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黄海地区

3.1.1大连大黑山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机械组成的关系

3.1.2大连大黑山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比重的关系

3.1.3大连大黑山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

3.1.4丹东凤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比重、含水率的关系

3.2渤海地区

3.2.1大连旅顺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比重、含水率的关系

3.2.2大连金龙寺、革镇堡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比重、含水率的关系

3.3黄渤海地区比较

3.3.1黄、渤海地区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剖面分布

3.3.2黄、渤海地区平均土壤比重剖面分布

3.3.3黄、渤海地区平均土壤含水率剖面分布

本章小结

结 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 谢

展开▼

摘要

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大气CO2浓度的剧增为适合人类居住的沿海地区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微小变化直接影响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研究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物理性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土壤有机碳的发生变化机制,正确评估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源、汇机制,对准确预测气候变化以及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适合人类居住的黄、渤海典型地区,选择相同海拔、坡向和土壤类型的林地(松树林和栗树林)、农田(玉米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测定和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浅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比重、土壤含水率,研究不同海洋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对主要物理性状的影响。 研究结果如下: A.土壤颗粒组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剖面分布有很大的作用,土壤粉粒含量与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最紧密(R2松树林=0.8822,R2玉米田=0.7893),说明土壤粉粒含量可以作为表征土壤有机碳水平的理想指标。 B.黄海地区森林、农田0~50cm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15.72、7.67g·kg-1)和平均含水率(3.49、2.59%)总体上高于渤海地区(10.71、7.34g·kg-1;1.68、2.58%),而渤海地区森林、农田0~50cm土壤平均比重(2.55、2.59g·cm-3)总体上高于黄海地区(2.51、2.43g·cm-3)。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比重和土壤含水率不同采样点间、层次间差异总体上大于农田土壤。 C.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比重、土壤含水率有密切关系。土壤有机碳含量越高,土壤比重越小,土壤含水率越高;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含水率呈递减趋势,而土壤比重呈现递增趋势。 本研究与典型地区土壤有机碳研究相比,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但在适合人类居住的沿海非典型地区,土壤有机碳受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土壤有机碳对土壤主要物理性状的影响机制还有待于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

著录项

  • 作者

    陈卓;

  • 作者单位

    大连交通大学;

  • 授予单位 大连交通大学;
  • 学科 环境科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史锟;
  • 年度 200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P461.4;
  • 关键词

    黄渤海地区; 有机碳; 土壤组成;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