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宁武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页岩气成藏的控制
【6h】

宁武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页岩气成藏的控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选题依据与意义(Significance and Basis of Dissertation)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Research Status and Progress)

1.3 存在问题(Problems)

1.4研究内容及思路(Contents and Methods)

1.6论文工作量(Workload Accomplished)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特征(Regional Stratigraphy)

2.2区域构造特征(Regional Structural)

2.3区域地质构造演化(Regional Structural Evolution)

2.4小结(Brief Summary)

3 宁武盆地地质构造

3.1褶皱构造(Fold Structure)

3.2断裂构造(Fault Structure)

3.3 节理(Joint)

3.4小结(Brief Summary)

4 宁武盆地构造运动学特征

4.1显微构造(Microstructure)

4.2岩石组构(Petrofabric)

4.3小结(Brief Summary)

5 宁武盆地构造演化机制

5.1宁武盆地野外节理分期配套(Staging and Supporting ofField Joints in Ningwu Basin)

5.2宁武盆地构造演化史(Structure Evolution of Ningwu Basin)

5.3宁武盆地构造演化动力学背景(The Geodynamics of Structure Evolution in Ningwu Basin)

5.4小结(Brief Summary)

6 宁武盆地构造演化对页岩气成藏的控制

6.1宁武盆地页岩气地质特征(Geological Features of Shale Gas in Ningwu Basin)

6.2构造-埋藏史及有机质演化史(Structure-Burial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Organic Evolution)

6.3构造-逸散/保存史(The History of Structure-Migration and Structure-Saving)

6.4小结(Brief Summary)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宁武盆地是山西省北部重要的含煤盆地,石炭-二叠纪与侏罗纪地层中富有机质泥页岩非常发育,为页岩气成藏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研究宁武盆地构造发育特征、演化规律、页岩气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对页岩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对研究宁武盆地构造演化及页岩气进一步勘探开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在充分研究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基础上,运用传统地质调查方法,配合室内构造地质学、模拟软件运用等实验手段,对宁武盆地主要地质构造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特征展开了全面研究,并探讨了地质构造演化对页岩气成藏及其赋存状态的控制作用。主要获得了如下几点认识:
  (1)宁武地区的地层由下古生界寒武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均有发育。区域目的层主要经历了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多期构造旋回影响。
  (2)宁武盆地褶皱构造主要为宁武-静乐向斜,位于宁武盆地的中心;断裂构造主要分布在盆地东西两缘,盆地内部断裂构造相对较少;研究区节理走向主要以NE向、NEE向、NW向和近NS向为优选方位,其次为NWW向。
  (3)宁武盆地构造在空间展布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构造演化存在多期次、多方向、多阶段、多性质的发育历程。
  (4)宁武盆地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史可分为五期:印支期近S-N向挤压、燕山早-中期NW-SE向挤压、燕山晚期近E-W向挤压、四川期近S-N向挤压和喜马拉雅期新裂陷形成阶段,其中鄂尔多斯盆地动力学及太行山隆升动力学对宁武盆地主体构造动力学起着决定性控制作用。
  (5)研究区野外实测剖面目的层厚度介于30~100m;TOC介于0.11~7.87%,平均值1.92%;有机质成熟度(Ro)均>0.5%。目的层主要经历了五个沉积埋藏阶段:海西-印支早期的快速埋藏阶段、印支末期的快速抬升阶段、燕山早-中期的快速埋藏阶段、燕山晚期的缓慢褶皱隆升阶段、四川期-喜马拉雅期的快速抬升剥蚀阶段。有机质热演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印支早-中期的快速埋藏演化阶段、印支末期抬升停止演化阶段和燕山早-中期进一步演化阶段,研究区有机质演化主要定型于燕山早-中期末期,且该期也是页岩气主要成藏期。宁武盆地东缘断裂存在构造负反转作用,生成的烃类气体大量逸散;西缘逆冲断裂带和向斜核部为页岩气成藏提供了封堵和圈闭作用,形成良好的构造页岩气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