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处理大豆粉在犊牛代乳粉中的应用研究
【6h】

不同处理大豆粉在犊牛代乳粉中的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 言

第一部分不同大豆粉代乳料对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第二部分犊牛对不同处理大豆粉利用效率研究

第三部分不同处理大豆粉代乳料对犊牛小肠消化酶活性及肠粘膜组织形态的影响

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发表文章目录

展开▼

摘要

本论文由三部分组成,通过生长性能试验,消化代谢试验以及屠宰试验对不同处理大豆粉在犊牛代乳粉的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试验一试验选择24头7~15日龄健康荷斯坦公犊,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分别饲喂全乳和用不同处理大豆粉替代50%乳蛋白的代乳粉。试验Ⅰ组犊牛饲喂全乳,试验Ⅱ、Ⅲ和Ⅳ组犊牛分别饲喂含加热大豆粉、脱脂生大豆粉以及膨化大豆粉的代乳粉,饲喂6w后断奶。试验结果表明: 1.试验Ⅰ组平均体重在各周龄均高于其它3组,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在整个试验期各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0.39kg/d、0.26kg/d、0.18kg/d、0.26kg/d,试验Ⅰ组日增重显著高于试验Ⅲ组(P<0.05),与其他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 2.血液中血糖和甘油三酯浓度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血浆中尿素氮变化明显,在6w时试验Ⅰ组显著高于试验Ⅲ、Ⅳ组(P<0.05),在1w时试验Ⅱ组、Ⅳ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其中试验Ⅱ组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血浆中总蛋白浓度试验Ⅰ组在各个周龄都极显著高于试验Ⅲ组(P<0.01),在4w、6w时极显著高于试验Ⅳ组,在1w、2w时试验Ⅰ组显著高于试验Ⅳ组(P<0.05),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3.血浆中IgA、IgG和IgM含量也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在4w时试验Ⅰ组血浆IgG含量显著高于试验Ⅳ组(P<0.05),试验Ⅰ组IgA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中与试验Ⅱ组、Ⅳ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试验Ⅲ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6w时试验Ⅲ组显著高于试验Ⅱ组(P<0.05);IgM浓度在4w时试验Ⅰ组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极显著高于试验Ⅳ组(P<0.01),在4w、6w试验Ⅲ组均显著高于试验Ⅱ组(P<0.05); 试验二试验选择9头10日龄左右健康荷斯坦公犊,随机分为3组,每组3头,分别饲喂采用不同处理大豆粉替代50%乳蛋白的代乳粉。试验Ⅰ、Ⅱ和Ⅲ组犊牛分别饲喂含加热大豆粉的代乳粉、含脱脂生大豆粉的代乳粉和含膨化大豆粉的代乳粉,分别在20~25日龄以及40~45同龄进行消化代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1.20~25日龄试验Ⅲ组干物质消化率高于其他两组,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粗蛋白的消化率试验Ⅱ组极显著低于试验Ⅰ、Ⅲ组(P<0.01),粗脂肪消化率试验Ⅲ组极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1);40~45日龄干物质消化率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试验Ⅰ组均极显著高于试验Ⅱ、Ⅲ组(P<0.01),试验Ⅲ组极显著高于试验Ⅱ组(P0.01);粗脂肪的消化率试验Ⅱ组显著高于试验Ⅰ、Ⅲ组(P<0.05),试验Ⅰ、Ⅲ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2.20~25日龄三组平均日沉积氮分别为3.43g/d、3.16g/d、6.82g/d,试验Ⅲ组极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试验Ⅰ、Ⅱ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0~45日龄犊牛平均日沉积氮10.84g/d、6.98g/d、10.60g/d,试验Ⅰ、Ⅲ组显著高于试验Ⅱ组(P<0.05),试验Ⅰ、Ⅲ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试验三试验设计同试验一。犊牛饲喂6w后统一屠宰,收集十二指肠、空肠前段、中段以及后段食糜进行消化酶活性测定,同时采集各段组织样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1.试验Ⅰ组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以及乳糖酶活性在小肠各段都高于其他三个处理组。其中在小肠近端与试验Ⅲ组达到显著(P<0.05),但是试验Ⅰ组麦芽糖酶活性在小肠近端与其它三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 2.小肠各段的组织形态结构试验Ⅰ组最佳,其他三个处理组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试验Ⅲ组肠绒毛损伤严重,绒毛萎缩、隐窝增生明显,试验Ⅱ、Ⅳ组差异不显著(P>0.05)。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