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写意精神对中国当代表现主义油画的本土化影响
【6h】

写意精神对中国当代表现主义油画的本土化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图版目录

声明

引 言

1写意精神与表现主义

1.1写意精神的阐释

1.1.1写意的精神内涵

1.1.2写意的艺术观念

1.2表现主义的阐释

1.2.1表现主义的内涵

1.2.2表现主义的艺术观念

1.3写意精神与表现主义的联系

1.3.1二者的相通性

1.3.2前者对于后者的补充性

2写意精神与中国当代表现主义油画

2.1表现主义油画家的个案观察

2.1.1周春芽的“中国式”表现主义

2.1.2葛震的“超写意”油画

2.1.3王玉平作品中的写意因素

2.2表现性油画中的写意精神

2.2.1吴冠中的写意油画

2.2.2洪凌的“意象山水”

3中国当代表现主义油画的本土化

3.1表现主义油画具有本土性

3.2写意精神与当代表现主义油画的本土化

3.2.1写意精神的吸收与融合

3.2.2怎样吸收与融合写意精神

3.3“写意式”表现主义的意义

3.3.1绘画史的新发展

3.3.2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具有新的生命力

3.3.3引起中西融合的新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在中国的当代油画中,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艺术资源的吸牧与融合成为一种现象。其中的周春芽、葛震、王玉平等画家在表现主义油画里融合了中国画里的写意精神,他们从不同的焦度吸收与利用写意的精神内涵和写意的艺术观念,融合到来自西方的表现主义油画中,形成了既具表现性又具写意性的油画新风格,推进了中国当代表现主义油画的本土化。他们的成功经验证明,对写意精神的吸收与融合,是中国当代表现主义油画走向本土化的途径之一。中国当代表现主义油茴走淘本土化不是偶然的,林风眠早就提出了中西融合的艺术理念。他指出中国油画如果要超越西方的影响,形成具有中国艺术精神和审美品格的中国油画,应该向有着悠久历史和伟大成就的中国艺术和中国画学习,学习与吸收其中积极和有生命力的艺术精神与艺术营养。从人类艺术史的发展和芑术本身的发展来看,中国油画走向本土化与中国当代表现主义油画对写意精神的吸收与融合,是一种艺术的自觉,是本±意识的觉醒和中国艺术精神的觉悟,是对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文脉”的继承、创新与发扬光大。 本文将从三个大的方面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论述,第一,首先阐释写意精神和表现主义在本文中的具体理解与含义,再分析两者在内涵与艺术观念上的相通性,以及写意精神对于表现主义潜在的一些补充性。因为两者属于不同的艺术领域,需要分析两者的联系和存在融合的可能性,为论述写意精神对中国当代表现主义油画的影响立下逻辑基础和理论依据;第二,论述写意精神对中国当代表现主义油画的影响,表现主义油画主要以周春芽、葛震、王玉平为例,表现性油画以吴冠中、洪凌为例,分析和论述他们怎样在表现主义油画与表现性油画里吸收和融合写意的精神内涵与艺术观念,形成既具表现链又具写意性的油画新风格,从而推进了中国当代表现主义油画的本土化;第三,在总结和提炼前两章的基础上,形成文章的基本观点,即对写意精神的吸收与融合,是中国当代表现主义油画走向本土化的途径之一,并对这个基本观点进行深化与延伸。认为从艺术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对写意精神的吸收与融合,是中国当代表现主义油画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选择,是中国艺术精神和审美意识的觉醒,是对中国“文脉”的发扬光大。最后指出,周春芽、吴冠中等画家在油画里成功地融合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和审美意识,推进了绘画史的发展,引起了人们重新思索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生命力。关于写意精神对中国当代表现主义油画的影响的研究,使我们看到在当代油画本土化的进程中,中蓬传统艺术精棒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在当代艺术依然热衷于艺术的观念翻新与不断地跟随西方的变化的潮流中,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艺术资源的关注与珍惜,使艺术家的创作拥有新的灵感和新的艺术源泉,也使艺术家再一次回到了艺术本体,重薪关注芑术风格与艺术语言的创新与发展,关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当代发展与创新。另外,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表现主义油画,呈现出一种新的美学特点和视觉美感,既消解了表现与写意的负面因素,又发挥和融会了二者的长处,既充满激情与力度又具有含蓄和细腻,这种兼具中西美学之长的美学品格给学术界带来新的思考和探索。

著录项

  • 作者

    张皓;

  •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

  • 授予单位 扬州大学;
  • 学科 美术学(中国画)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许晨有;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油画技法;
  • 关键词

    写意精神; 表现主义; 油画; 本土化影响;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55:44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