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纪德自传中的身份建构
【6h】

论纪德自传中的身份建构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一、纪德与自传写作

二、研究综述

第一章 身份焦虑下的自传冲动

第一节 精神危机下的书写诉求

第二节《科里同》的自我突破

第三节 “那喀索斯”的自我追寻

第二章 自传书写中的身份建构

第一节 从清教徒到反叛者

第二节 反叛者的矛盾与挣扎

第三节 反叛者的自我实现

第三章 身份建构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第一节 “自传空间”的延伸

第二节 忏悔与“自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安德烈·纪德是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阅读纪德的作品会发现,探索自我、袒露自我、超越自我一直是其创作的鲜明主线。他常常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反叛精神融入作品的创作中,这也使其诸多著作带有浓烈的自传色彩。1926年出版的《如果种子不死》不仅是纪德的一部重要自传,还是西方自传中的经典之作。本论文主要以纪德的自传《如果种子不死》为研究对象,同时结合他的其他自传性作品来探讨其自我身份建构问题,并进而研究其自传独特的书写艺术。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导论部分,首先阐述了在自传研究已成为一个学术热点的背景下,研究纪德自传的重要意义。其次,在综述国内外关于纪德自传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主要写作思路。
  第一章主要探讨纪德自传写作的多重动因。挥之不去的战争阴影、个人信仰与情感所遭遇的双重危机,以及其新作《科里同》在出版过程中遇到的波折、出版后遭受的冷遇与非议,让纪德对自我产生了怀疑,陷入了身份焦虑的泥潭。对纪德而言,写作自传成为他摆脱焦虑、重塑自我、挑战自我的一种重要方式。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纪德自传中的自我身份建构问题。在《如果种子不死》中,纪德追溯了压抑的家庭环境和清教徒教育带给自己的深远影响,试图通过对童年生活和北非“重生之旅”的迂回叙述来展现其从虔诚的清教徒到具有反叛精神的艺术家的身份转变。在顺从自然天性与反抗宗教道德之间,纪德以其艺术家的坦诚直视自己的内心,在写作中解放自我,探索自我的多种可能性。
  第三章主要剖析了身份建构中的自我形象塑造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在意识到自传的局限性后,纪德以间接契约的形式将自己的自传和自传性作品互为参照,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自传空间”。同时,这也使纪德将复杂多变的自我形象延伸至其所有的作品当中。在自传中,纪德借助忏悔语境,通过坦白与隐藏的交替为自己独特的宗教道德观进行辩护,在“忏悔”中实现了自我形象的多样化。
  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论述纪德自传书写的意义和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