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名校论——学校文化视阈内名校的生成与发展
【6h】

名校论——学校文化视阈内名校的生成与发展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名校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名校与学校文化的界说

第一节 名校的内涵和基本属性

(一)名校的内涵

(二)名校的基本属性

第二节 学校文化的界说

(一)学校文化的概念

(二)学校文化的类型和结构。

(三)学校文化的功能和现代学校文化的主要特性。

第三节 名校和学校文化的关系

第三章名校缘何为名校

第一节 物质文化:“历史”和“底蕴”并存

第二节 行为文化:“保守”和“开放”兼具

第三节 制度文化:“卓然”和“个性”辉映

第四节 精神文化:以古典的心态涵养精神家园

第四章学校如何发展为名校

第一节 学校文化的自我诊断和发展战略

(一)学校文化的自我诊断

(二)谋划学校文化发展战略

第二节 学校文化实践主体的建设

(一)增强校长的文化领导力

(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三)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

第三节 学校文化的中介客体建设

(一)优化学校物质文化景观

(二)改造学校制度文化

(三)重建学校课程文化

第四节 学校文化的交往场建设

(一)“交往场”与教育中的交往

(二)“场”1:课堂生活的重建

(三)“场”2:“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的三方互动

(四)“场”3:“学校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的三位一体

第五章名校怎样继续成为名校

第一节 “生命周期”、“第二曲线"与学校自我更新

(一)理论假设

(二)若干启示

(三)学校组织自我更新

第二节 提升学校文化力

(一)学校核心竞争力与学校文化力

(二)提升学校文化力的三种策略

第三节 改善学校文化道德领导

(一)学校文化革新着力点的选择:道德领导

(二)基于道德维度的领导再造

结语:21世纪名校的使命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社会整体转型期,缘于对教育的期望之深以及与之相伴的责备甚切,名校也就成为一个颇多争议的话题。 对名校问题认识上的分歧乃至激烈的争论,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必要性,但在教育改革日渐向深层推进、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已是人们强烈诉求的现今,如何立足现实国情去面对未来社会对当今教育的挑战,怎样尽可能地对名校形成科学而理性的认识以不断扩大并努力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则是我们在思考现实教育问题时应有的基点。 造成对名校误解的原因是多重的,但在名校内涵的确认以及研究视角的选择等方面存在的可能性缺失,却是首要的前提性因素。现有研究表明,虽然人们对名校问题给予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但是很少有人从学校文化的角度对名校进行剖析与重构。因此,循着学校文化这一视阈,探悉名校的主要内涵及其基本属性,进而分析“如何发展为名校”、“名校怎样继续成为名校”等便成为本文的中心议题。 必须指出的是,本文所论之名校,重在学校办学历史的悠久,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非政府行为下、通过学校自身长期发展而成的名校。名校之“名”虽主要见之于名校的办学理念、名师、名生和特色等方面,但其生成之“根”却在于名校历史的凝重与底蕴的累积、思维的独特和个性的鲜明、保守和开放的生命张力以及善用古典的心态涵养学校精神。这可以以古今中外名校的历史与现实相佐证。 “学校如何发展为名校”,是集理论架构与实践探询为一体的尝试。因是学校教育实践者更为关注的焦点,故成为全文的主体。论述主要是从学校文化的自我诊断、实践主体建设、中介客体建设、交往场建设四个方面展开。其中,学校文化的自我诊断对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尚是一个不太熟悉的话题,但它在学校战略发展中却具有先导性、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校长、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文化的实践主体,管理文化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及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乃是学校教育品质得以提升的关键;中介客体尤其是此中的制度文化和课程文化建设,既是学校发展的保障,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校文化的交往场建设,则凸显了学校教育的本质和要义。 “名校怎样继续成为名校”,只能是一种较为初步的探索,或许因此论题的复杂与宏大,相关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从“生命周期”、“第二曲线”等理论所给予人的教育启示入手,强调了名校自我更新以达持续发展的必要性,通过提升学校文化力、改善学校文化道德领导这两大核心举措,实现名校生命张力的持久。 展望21世纪名校的文化使命,其实我们更应关注的问题是:教育理论如何才能更好地贴近学校教育现实进而发挥其引领作用。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思想及其新教育实验,则能给人以诸多的启迪。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