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3.0T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乳腺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6h】

3.0T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乳腺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1.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功能成像中的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MRI,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其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价值。
   2.材料和方法:
   2.1研究对象: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间于我院就诊临床检查怀疑乳腺病变,乳腺钼靶或超声检查发现可疑病灶行MR检查的女性患者40例,年龄14岁至61岁,中位年龄44岁。所有研究对象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
   2.2检查方法:检查使用Siemens Magnetom Verio3.0T磁共振仪,专用双穴乳腺相控阵表面线圈,所有病例均行双侧乳腺、全乳同时扫描。分别行平扫T1加权成像(T1WI)及脂肪抑制的T2加权成像(T2WI);DWI序列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技术(SS-EPI),b值取800 s/mm2和50 s/mm2,之后采用快速小角度激发三维成像(three-dimensional fast low-angle shot sequence,3D-FLASH)脂肪抑制T1WI行横断面动态增强扫描,横断面动态扫描结束后立即行双侧乳腺高分辨率增强抑脂T1WI矢状面扫描。
   2.3图像分析:由两名高年资的影像医生共同在工作站进行图像分析,观察病变动态增强的形态学表现,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病变的形态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采用评分法进行病变性质判断,参照动态增强图像病变位置确定扩散图像病变所在,在扩散图像上选择病变的感兴趣区,并测出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析良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确定ADC值的诊断阈值,并进行定性判断。联合诊断采用评分法根据积分进行综合定性诊断。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MR形态学,动态增强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及联合成像对乳腺疾病定性的诊断价值。
   3.结果:
   40例40个病灶经病理证实,其中恶性22例,浸润性导管癌19例,导管原位癌3例;良性18例,包括纤维腺瘤8例,乳腺增生伴微小乳头状瘤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2例,乳腺腺病5例,乳腺腺病伴导管囊性扩张积乳2例。
   动态增强形态学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为86.4%(19/22),特异性为50%(9/18),准确率为70.0%;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5.5%(21/22)、55.6%(10/18)和77.5%,形态学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联合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为90.9%(20/22)、特异性为66.7%(12/18),准确性为80.0%。
   恶性病变平均ADC值明显低于良性,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确定ADC良恶性诊断阈值为1.25×10-3mm2/s,ADC值诊断敏感性为86.4%(19/22),特异性为72.2%(13/18),准确性为80.0%。动态增强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ADC值综合诊断的敏感性为90.9%(20/22),特异性为88.9%(16/18),准确性为90.0%。
   4.结论:
   1)动态增强扫描中形态学表现结合TIC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进行诊断,敏感性高,是乳腺MR中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方法,其中形态不规则、分叶或毛刺征、边界不清及Ⅲ型曲线是乳腺癌的有价值的诊断,而Ⅱ型曲线中良恶性交叉较大,导致其特异性相对较低,仍需要结合其他功能学检查帮助诊断。
   2)良恶性病变的ADC值的阈值为1.25×10-3mm2/s,以低于此阈值诊断为恶性的敏感性及准确性较高,而且DWI扫描时间短,无需对比剂,结合动态增强检查,有助于提高MR检查的特异性,应作为乳腺常规检查序列之一。
   3)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对乳腺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及特异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