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法与端端吻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对比实验研究
【6h】

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法与端端吻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对比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y,PND是周围神经因某些因素引起损伤及缺血造成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神经轴索中断或神经断裂而导致躯干或四肢感觉、运动及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病症;是创伤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神经损伤后致使支配区的感觉及运动障碍,常常导致肌肉瘫痪、萎缩,甚至留下终生残疾。目前对周围神经损伤尚无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重建神经连续性是恢复神经功能的唯一方法。对于断端没有明显神经缺损的外周神经损伤,传统的神经吻合方法(单纯外膜缝合、束膜缝合、外膜束膜缝合)延用至今已有相当长时间,尹维田等提出传统的神经吻合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神经断裂后,惟一恢复其神经功能方法是恢复神经的解剖连续性,要求相同的神经功能束对接方能恢复其功能。传统的端端紧密缝合很难达到相同的功能束对接,很难避免神经束的错对、神经束的遗漏(断端的逃逸)及吻合口的结缔组织增生。Cajal于1928年首次提出神经再生理论,随后被众多学者所证明。根据外周神经具有很强的再生潜能,在适当的环境下,轴突可出牙伸展而长入远端的Bungner管,进而实现外周神经的再生和功能的恢复,众多学者们提出了生物材料套管桥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并通过实验或者临床应用取得了验证。本实验研究同样基于神经再生理论,利用自体的神经外膜来桥接修复断裂的神经,并通过形态学指标和功能学指标来评价此方法的优越性。
   目的:
   应用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法修复断裂的周围神经,并探讨这种修复方法的优越性。
   方法:
   三月龄Sprague-Dawley大鼠32只,体重250g左右,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6只。显露大鼠左下肢坐骨神经后,在坐骨神经盆腔出口与胫腓神经分叉之间坐骨神经的中点处切断坐骨神经。实验组(小间隙吻合):采用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法(2.0mm小间隙)修复;对照组(端端吻合)(16只):采用神经外膜原位吻合法修复。术后2,4,8,12周时分别从三大组中取出两只大鼠,观察实验动物左下肢体恢复自主活动的时间及溃疡愈合情况;10倍显微镜下肉眼观察小间隙及吻合口处的大体形态;HE、甲苯氨蓝及硝酸铅染色后分别在光镜及电镜下对实验组(小间隙吻合)和对照组(端端吻合)的再生神经纤维进行观察并计数神经纤维的数目;神经电生理仪测量神经的传导速度评估神经的恢复情况。
   结果:
   1.术后实验组(小间隙吻合)及对照组(端端吻合)左下肢均瘫痪,实验组术后恢复自主活动时间及溃疡愈合时间较对照组快。
   2.10倍显微镜肉眼观察发现实验组(小间隙吻合)的小间隙表面神经外膜无塌陷,神经纤维束较为规则的通过小间隙,无神经瘤形成,吻合口与周围组织粘连轻;对照组(端端吻合)神经外膜吻合口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能明显的看到神经瘤的形成。
   3.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实验组(小间隙吻合)小间隙部位结缔组织增生不明显,再生神经束排列有序成带状。对照组(端端吻合)吻合口处神经排列紊乱,大部分呈卷曲状,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增多。
   4.统计学分析表明,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发现各组单位视野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实验组(小间隙吻合)>对照组(端端吻合),同时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恢复率比对照组高,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5.神经电生理检测:传导速度:实验组(小间隙吻合)>对照组(端端吻合)。实验组传导速度快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本实验证实与端端吻合法相比,采用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法修复损伤的大鼠坐骨神经无论从组织学还是从功能学进行评价,都有一定的优越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