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阈下的大学生村官制度
【6h】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阈下的大学生村官制度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

(三)基本内容及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研究方法

一、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施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大批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有利于实现青年成长的人生价值

二、社会实践的基本特点和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大学生村官相关概念解读1、大学生村官概念

(二)大学生村官制度发展历程

三、唯物史观的实践标准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成效

(一)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制度本身得以支撑

(二)创业富民步入正轨,拓宽农村致富道路

(三)优化基层组织结构,提高班子工作效率

(四)提高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造就一批实干型人才

四、实事求是的实践观与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一)制度主体:隐性流失现象抬头,作用发挥有限

(二)制度执行者:上热下冷现象存在,培养管理欠通畅

(三)制度本身:配套制度欠妥,障碍尚未得到根本突破

五、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

(一)消除隐性流失,力争扎根立足

(二)整合各自价值,做到齐抓共管

(三)完善配套制度,确保持续长效

六、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村官制度若干思考

(一)尊重利益是制度实施的核心

(二)坚持实践是制度发展的基础

(三)注重过程是制度突破的关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大学生村官制度不是形象工程、权宜之计,而是党中央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的一项振兴“三农”、富国强民长久大计。制度设计初衷是为了引导人才合理流向农村、激发农村发展改革动力,从而解决“三农”问题。随后加入了政府推动大学生就业和后备干部人才培养两股力量。因此,它也有利培养大批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更为青年个人成长成才搭建了平台。
  经历了萌发、探索、发展以及整体推进四个阶段后,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可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否定制度的主流价值意义,问题的发现会更好地促进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只有坚持实践观,用批判精神,用冷峻锋利的眼光,求真求实地去分析、解决问题才是对制度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从大学生村官制度面临的形形色色的具体问题中概括出一个核心问题“制度与现实没有完全有效契合”的问题,即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价值意义打了折扣,并通过制度主体、制度执行者及制度本身三个维度对核心问题加以梳理和具体阐述。深刻剖析问题背后原因后,把大学生村官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培养管理者价值整合、配套制度的缺陷完善作为大学生村官制度坚持和完善的着力点。
  实践是一个不断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在对大学生村官制度十几年的实践进行概括、反思和总结中,我们不难发现:尊重国家、农村、大学生村官三者利益才是制度实施的核心;只有坚持实践,制度得以发展,大学生村官自身得以完善;冲破人们认为国家理应为大学生村官的退出“包干买单”思想误区,注重实践过程对青年知识分子砥砺作用,才是制度取得突破的关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