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现代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
【6h】

现代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序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述评

三、理论工具和基本概念

四、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

五、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程及其现代性批判

第一节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公民观

一、古希腊时期的公民观

二、古罗马时期的公民观

三、西方中世纪的“臣民”

四、西方近现代的公民观

第二节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近现代的西方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节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逻辑

一、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逻辑

二、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一致性

三、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张力

第四节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元素及其当代异变

一、重构概念工具:“人的主体性”的提出

二、重温荷马时代:“人的主体性”的发端

三、西方古典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的现代性元素

四、对西方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批判

第二章 中国近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进展及其现代性逻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公民观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进

一、中国近代公民观之肇启与表征

二、中国近代宪政进程中的公民观

三、中国近代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进

第二节 中国近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代性逻辑

一、外在逻辑:现实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取向

二、内在逻辑:对于民权和民主的基本承诺

三、实现逻辑:与公民参与的共和主义联盟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考察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代性思想

一、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矛盾的揭示

二、对现代性驱动下的“人”的考察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提出和内涵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溯源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历程的理论分析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历程的历史溯源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挑战

一、历史新阶段的挑战

二、体系建构中的挑战

三、现代化使命的挑战

四、国内外环境的挑战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现代性意蕴

第一节 传承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现代性”的提出

一、如何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二、对三种现代性研究范式之思

第二节 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新现代性的根本指向

一、主体人的确立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关注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价值性诉求

四、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辩证性发展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教育新现代性的指导思想

一、人本教育的“新现代性”

二、政治教育的“新现代性”

三、道德教育的“新现代性”

第四节 超越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新现代性的基本内涵

一、本质多层性

二、主体多元性

三、叙事多样性

四、发展多向性

五、动态平衡性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新现代性的发展向度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转型的三个维度

一、价值转向: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

二、目标转变:从“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

三、方式转变:从“封闭单向”到“开放互动”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现代性发展的途径

一、政治社会化:人的现代性发展和主体性实现

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政治社会化的促进功能

第三节 建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原则、系统和路径

一、建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原则

二、建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系统

三、建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路径

结论

一、何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

二、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逻辑、元素及其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三、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发展符合中国新型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

四、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本身就蕴含着一个“现代性”、“现代化”的基础性、互构性命题。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总体转型的时代,各领域的现代转型都要求人的现代化,即培养具有现代性的国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关于人的学科、人的实践,其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才能促进解决人的现代性建构问题,才能对“两个百年”和“中国梦”目标的实现、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更大的推动力。 基于上述认识,该论文通过文献研究、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在对现代性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程和现代性逻辑,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进程,最后基于当今后工业化、全球化的时间维度和中国这一民族国家的空间维度,论述了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现代性意蕴及其发展向度。 首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现代性”界定问题,文章认为:从最高层面上看,现代性指的是现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特质和属性,或者说是它的本质规定性。就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而言,在时间范畴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一是取决于其本身所处的历史节点,二是看不同学科对“现代”的界定。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确立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但作为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自人类社会中的阶级和国家产生之日起就有了其客观的存在形态;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都包含着一定的现代性元素,可供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从质态范畴上看,我们所坚持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建构中寻找理论根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人本性使然。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根本指向于“人”的现代性,而人的“现代性”又根本体现为人的“主体性”,即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在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历程、现代性逻辑的梳理及其批判上,文章认为:在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逻辑表现为实施主体从城邦发展为国家,教育目标从好人转变为好公民,教育方式则由日常参与蜕变为课堂教学,从古典到现代的一系列转变也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古今之争”。从其内在一致性看,“教育”与“公民”有着天然的相互关联:公民的塑造往往通过教育实施,而教育的目标则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而这都是在共同体的主导下完成的。另一方面,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内在的张力:服从国家的公民职责受到现代自由主义个性发展的挑战;经济社会中的职业能力比公民素养更有吸引力,从而大大弱化了公民的社会意识;在现代社会广泛发展的条件下,国家主导教育似乎也越来越缺少合法性。西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至少存在三大弊端:一是“人的主体性”的变异。西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扮演的角色只是“消极的清道夫”而非“积极的引领者”,“好公民”与“好人”被强行剥离,自由和权利所构成的狂躁的现代性话语逻辑,导致道德贬值、信念消逝、价值危机、世风颓败。二是哲学与政治的融合倾向使西方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泛政治化的教条主义危机、纯知识化的形式主义危机、趋世俗化的经验主义危机。三是理智与实践的层次断裂。西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是追求私欲满足和形式平等的“普通公民”以及掌握政治技能的“高级公民”。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已然堕落为“伪民主”制度下的政治技术教育和毫无高贵可言的平庸教育,最终势必变成一种助力于新型极权政治的操纵工具。面对危机,应尝试以一种“现代吸纳古典”的态度重释和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西方古典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的“德性”、“善生”、“自然正当”等观点以及“哲学教化人性”、“哲学导引政治”等观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再者,在分析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历程及其逻辑时,文章指出:近代以前,在家国一体和君权至上的体制下,作为现代性主要表征的“人的主体性”在我国一度长期缺失。在清末至新中国建立这段特殊历史时期,中国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民权、民主、民治”的呐喊和社会治理的实践,首先建基于对民权和民主的基本承诺,在发展过程中与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相互融合,又与公民积极参与的共和主义互为联盟,构成了中国近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具有浓重本土特色的现代性逻辑。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余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历史新阶段的挑战、自身体系建构中的挑战、现代化使命的挑战、国内外环境的挑战等等,这就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超越发展。 最后,文章基于当今后工业化、全球化的时间维度和中国这一民族国家社会转型的空间维度,论述了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现代性意蕴及其发展向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现代性内涵及其路径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本质多层性。从个体维度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政治维度上看,在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任何采取所谓“中立”立场、企图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的做法都是危险的,但也要认识到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共同性、非意识形态性的一面;从伦理维度上看,教育者不能居高临下的霸权式态度对待受教育者,并在实践中积极合作,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合法性之所在;从社会维度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社会整合、社会团结的一种软权力。二是主体多元性。在坚持国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主体的同时,应该认识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公民和社会本身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公民和社会的接受、内化为要旨,同时要注意发挥公民自身、社会团体、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功能。三是叙事多样性。新现代性认为,既需要关于普遍规律、科学真理、自由解放、社会正义这样的宏大叙事,也需要有关普通人日常生活特别是公共生活中的平凡叙事。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离开社会生活特别是公共生活的实践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促进个体社会人格、公共人格的最终成型。四是发展多向性。新现代性认同人类社会在普遍规律作用下发展进步的观点,但反对现代性理论对人类社会按照一个既定方向运动演化和发展的观点,强调社会发展不是单线的、单向的,而是多线的、多向的。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必须立足国情,不能以西方的的价值理念为指导,而是要坚持以完整、科学、准确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五是动态平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现代性构建是在批判性吸纳西方的现代性理论和后现代性理论、中国传统的前现代性理论以及近代以来的现代性理论中某些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的结果。 从发展向度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转型具有三个维度:价值维度上,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向;目标维度上,从“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转变;方式维度上,从“封闭单向”向“开放互动”转变。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扎根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坚持面向世界与立足民族发展的辩证统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加强理想信念和“中国梦”教育;坚持主体性与社会化的辩证统一,加强道德法制和廉政文化教育;坚持现实性与虚拟性的辩证统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按照“新现代性”的基本内涵,继承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汲取民族文化精髓,批判性地借鉴和吸纳其他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元素,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超越,为现代性国民的培养、为“两个百年”和“中国梦”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贡献。

著录项

  • 作者

    陈炳;

  •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

  • 授予单位 苏州大学;
  • 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姜建成;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现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54:19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