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胶质瘤干细胞诱导宿主肝组织内肿瘤间质细胞恶性转化的实验研究
【6h】

胶质瘤干细胞诱导宿主肝组织内肿瘤间质细胞恶性转化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序言

参 考 文 献

第一部分:双色荧光示踪人胶质瘤肝脏异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征

引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胶质瘤干细胞可诱导宿主肝组织内胶质瘤间质细胞恶性转化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小结

综述:肿瘤微环境与树突状细胞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双色荧光示踪人胶质瘤干细胞肝脏异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征分析
  目的:通过建立红、绿双色荧光示踪胶质瘤干细胞异位肝脏移植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异位移植瘤的肿瘤微环境奠定基础。
  方法:将携带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的慢病毒转染人胶质瘤干细胞SU3,获得稳定高表达RFP的SU3-RFP细胞株,接种于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转基因裸小鼠肝脏内,致瘤后取部分荷瘤鼠载瘤肝脏,于荧光成像系统观察;其它荷瘤鼠用4%多聚甲醛心脏灌注后,取载瘤肝脏固定脱水,OCT包埋后做连续冰冻切片,HE及DAPI染色后,在普通光镜、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瘤组织病理特征。
  结果:转染RFP基因后所得SU3-RFP细胞仍保持其干细胞特性。SU3-RFP的肝脏移植成功率为15/18(约83%)。腹腔解剖病理及活体荧光成像显示 SU3-RFP易向肝内及肝外脏器侵袭;在移植瘤冰冻切片中,表达RFP的肿瘤细胞和表达GFP的宿主细胞相互交织存在,共同参与组成肿瘤微环境;双色荧光示踪清晰显示了肿瘤细胞侵袭宿主血管、远处转移及其与宿主细胞的融合或吞噬。
  结论:该模型的建立为深入研究异位移植胶质瘤微环境奠定了基础;同时双色荧光示踪在异位移植瘤肿瘤组织重构中的应用对研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及其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第二部分:胶质瘤干细胞可诱导宿主肝组织内胶质瘤间质细胞恶性转化
  目的:在已报道的脑内原位移植的胶质瘤干细胞可诱导宿主胶质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此类恶变的发生是否与肿瘤移植部位特异性微环境相关。
  方法:将转有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的人胶质瘤干/祖细胞SU3-RFP接种于全身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裸小鼠肝脏,致瘤后取移植瘤组织做常规病理检测和细胞培养,从中单克隆具永生化的GFP+细胞和 GFP+/RFP+双阳性细胞传代,做细胞表型分析和致瘤试验。
  结果:取肝内异位生长的移植瘤组织再培养获得永生化的宿主鼠源间质细胞,并建立了B4、B9、B10三株高增殖性单克隆细胞株,其中B4为共表达GFP/RFP的融合细胞,还同时表达CD1a、CD83、CD86等树突状细胞标记蛋白;B9表达GFP和巨噬细胞标记蛋白CD68、F4/80;B10表达GFP和成纤维细胞标记蛋白FAP-α、α-SMA、S100,均为鼠源宿主细胞。3株细胞遗传学检测均为异倍体,在裸小鼠皮下致瘤率均为100%。
  结论:在裸小鼠肝组织内建立的胶质瘤干细胞异位移植模型中,胶质瘤干细胞在组织重构中可诱导其微环境中的间质细胞恶性转化,表明这种恶性转化在中枢神经系统之外亦能发生,而且间质细胞恶性转化应为肿瘤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对进一步研究肿瘤发生、演进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