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事功”到“教化”:汉代循吏内涵演变研究
【6h】

从“事功”到“教化”:汉代循吏内涵演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关于汉代循吏的施政特点的探讨

(二)关于汉代循吏产生原因的探究

(三)循吏的文化传播作用

三、文章内容与结构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奉职富民:司马迁的循吏观

第一节 司马迁“循吏”观的内涵与外延

一、“循吏”诠释

二、《史记》循吏事迹分析

三、奉职富民:司马迁的循吏观

第二节 司马迁循吏观的时代背景

一、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矛盾

二、汉武帝时期的吏治特点

第二章 富教并重:班固的循吏观

第一节 《汉书·循吏传》的历史分析

一、《汉书·循吏传》的循吏事迹

二、养民与教民:班固的循吏观

第二节 昭宣时期的政治特点

一、“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

二、昭宣时期的惠民教化政策与治吏方针

第三章 教优于富:范晔的循吏观

第一节 东汉循吏事迹分析

一、发展边地农业与农业技术的推广

二、强化基层社会秩序

三、兴礼办学与传播文化

第二节 刘秀重儒与东汉治民理念

一、刘秀重儒与东汉前期的治民政策

二、文吏与吏治

三、教优于富:东汉循吏的特点

余论:从“事功”到“教化”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对汉代循吏内涵演变进行了研究。“循吏”由司马迁最早提出,在汉代不同时期其具体内涵因时而异。针对汉武帝时期内外兴作所造成的社会矛盾,司马迁提出“奉职循理”的概念,于是立《循吏列传》以表达其政治主张。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继承其体例但具体的内涵发生变化,班固认为循吏应是养民与教民并重的官吏。范晔则选取能发展生产、巩固基层社会秩序以及兴礼办学传播文化而将统治权深入到基层的官员为循吏。东汉循吏奉中央惠民教民政策而寓教化于富民,尤其重视教民以移风易俗。循吏观是符合国家要求而顺应民众利益的治民理念,反映了社会发展与国家治民理念的统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