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生心理适应:原生家庭的影响
【6h】

大学生心理适应:原生家庭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引 言

2 文献综述

2.1 心理适应

2.2 原生家庭

2.3 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原生家庭

2.4 大学生心理适应的评估

2.5 已有研究的总结

2.6 本研究的总体设计

3 研究一: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4 研究二:父母婚姻关系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作用路径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5 研究三: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5 讨论

5.6 小结

6 研究四:婚姻冲突子女知觉的中介效应

6.1 《婚姻冲突子女知觉》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修订

6.2 婚姻冲突子女知觉的中介效应探索

7 研究五:家庭治疗取向的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的实验探索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假设

7.3 研究方法

7.4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7.5 结果与分析

7.6 讨论

7.7 小结

8 提升大学生心理适应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8.1 建立原生家庭信息档案,对不同类型大学生开展差异化心理辅导

8.2 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共促大学生健康成长

8.3 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系统,着力挖掘其自身心理资源以提升抗逆力

9 结论与不足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原生家庭具有塑造自我与人格的重要力量,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研究以家庭系统理论为基础,探索家庭系统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抽取了10所高校的932位大学生,对其原生家庭的信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每个家庭的父亲、母亲及子女同时参与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原生家庭中家庭背景、夫妻子系统、亲子子系统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婚姻冲突子女知觉的中介效应,并最终构建了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家庭综合作用模型,阐明了父母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婚姻冲突子女知觉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作用路径,最后,在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家庭综合作用模型的指导下,设计了家庭治疗取向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验证了其立即性与追踪性效果。具体而言,本文通过以下5个研究分析了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
  研究一着重考察了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以父母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所在地类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作为家庭背景的变量,以心理幸福感、自尊、心理症状作为反映心理适应的指标,分别考察了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得到了以下结论:(1)当前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总体上较好,具有较高水平的心理幸福感、自尊和较低水平的心理症状。(2)家庭所在地类型对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有一定的影响。家庭所在地为地级城市的大学生其心理品质发展得更为积极,对自我评价更高,而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不佳。(3)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心理适应影响较大。对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下家庭来说,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在心理幸福感与自尊上就越是有优势,同时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与高中的大学生心理症状最少。父亲与母亲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存在不同,母亲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大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并未显示出优势,而父亲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较佳。(4)家庭经济因素对大学生心理适应影响较大,其中母亲的社会经济地位影响更为广泛。就心理幸福感、自尊而言,父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就越有优势,就心理症状而言,父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为中等的大学生心理症状最少。此外,母亲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大学生会更多的出现躯体化、强迫、敌对、偏执等症状。
  研究二关注夫妻子系统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以婚姻满意度问卷、婚姻调适问卷、婚姻健康测验为工具对大学生父母的婚姻关系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各婚姻关系变量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具体结论如下:(1)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大学生父母婚姻关系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而言,男大学生父母的婚姻调适得分更高、母亲的婚姻满意度更高;非独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父母婚姻互动水平更好,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大学生父母婚姻满意度与婚姻调适得分更高。(2)父亲与母亲的婚姻满意度对子女的心理适应影响较大,对子女心理幸福感、自尊、心理症状均有显著预测作用。(3)多群组路径分析发现,父母婚姻关系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存在不同的作用路径。在男生群体、独生子女群体、城市群体、高家庭经济地位群体中,父亲与母亲婚姻满意度的预测路径显著,在女生群体、非独生子女群体、农村群体、中低家庭经济地位群体中,父母婚姻关系的影响更广泛,父母婚姻调适对子女心理适应的预测路径也显著。
  研究三重点考察亲子子系统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以父母教养方式作为亲子关系的指标,使用潜在剖面分析,探索了不同教养方式与教养类型下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的差异。具体结果如下:(1)男大学生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父母情感温暖与母亲干涉保护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城市大学生父母的积极教养方式与不良教养方式的得分均高于农村来源的大学生,表现为高反应高要求的权威型教养类型。(2)父母教养方式可以显著的预测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心理症状、自尊。具体的,父母的情感温暖对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有益,父母的过度干涉与保护则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此外,父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对大学生的心理适应影响较大。(3)大学生父母的教养类型可以分别分为情感温暖型、过度管束型、冷漠拒绝型,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宽松型与专制型相对应。其中,情感温暖组大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最积极,冷漠拒绝组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最消极。(4)家庭教养类型可以分成:慈父慈母、严父慈母、慈父严母、严父严母四个类型。其中,慈父慈母组大学生心理适应水平最佳,严父严母组大学生心理适应水平最差。与慈父严母组相比,严父慈母组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水平显示出一定程度的优势,这说明了母亲教养行为在家庭中的主导作用。
  研究四着力于中介效应的探讨,以婚姻冲突子女知觉为中介变量,分析了个体知觉因素在原生家庭影响效应中的中介效应,构建了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综合作用模型,并得到了以下结论:(1)修订后的大学生版婚姻冲突子女知觉问卷含有冲突认知与涉己程度两个分量表,其中冲突认知分量表由冲突特征、威胁感知、冲突稳定性、三角关系四个因子构成;涉己程度分量表由自我归因和殃及自我两个因子构成。修订后问卷信效度良好,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可以用于大学生群体对父母婚姻冲突感知的测量。(2)父母婚姻关系与积极的教养方式(父母情感温暖)呈正相关,与消极的教养方式(父母惩罚严厉、否认拒绝)呈负相关。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婚姻冲突子女知觉呈正相关,积极教养方式与婚姻冲突子女知觉呈负相关。(3)父母婚姻关系通过教养方式、婚姻冲突子女知觉两个中介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心理症状、自尊产生影响;婚姻冲突子女知觉还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心理症状、自尊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研究五设计了家庭治疗取向的团体辅导方案,目的在于探索提升大学生心理适应水平的有效方法。8次团体训练后对团体辅导的立即性效果进行了检验,而后在团体辅导结束5周后对小组成员进行了追踪测量,检验了团体辅导的持续性效果。结果发现:经过8周的团体辅导,实验组成员的心理幸福感水平与自尊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心理症状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对照组成员在没有接受干预的条件下,其心理幸福感、自尊及心理症状得分均未发生显著的变化;追踪性测量发现,实验组小组成员在自尊总分、心理幸福感总分以及自主性、个人成长、与他人积极关系、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几个因子上的得分与前测相比差异仍然显著,说明家庭治疗取向的团体辅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心理适应水平,团体辅导的干预效果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