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古代设计批评研究
【6h】

中国古代设计批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四、概念界定

五、主要研究内容

六、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规矩为度--尺度体量的批评

第一节 度---方寸之间的工具批评

第二节 量--容实之间的批评

第三节 衡--公平之间的批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天人合礼--礼乐秩序的批评

第一节 时制

第二节 礼制

第三节 乐教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宜人之制--造物之具的批评

第一节 砍伐之具--斧

第二节 解木之具--锯

第三节 平木之具--刨及与其它平木工具

第四节 文明之具--火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施用有宜--设计之显性批评

第一节 衣之礼

第二节 食之度

第三节 住之宜

第四节 行之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度礼仁和--设计批评之价值标准

第一节 “和”是中国古代设计批评目标取向

第二节 “仁”是中国古代设计批评的价值核心

第三节 “礼”是培育和践行仁的外显形式

第四节 “度”是中国古代设计批评的现实依据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诸说归仁--设计批评之思潮

第一节 争鸣--先秦时期设计批评思潮

第二节 独尊--儒家独尊时期设计批评思潮

第三节 隐逸--玄学盛行时期设计批评思潮

第四节 融合--理学体系确立时期的设计批评思潮

第五节 革新--西风东进过程中的设计批评思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科研项目

附录

附表一 原始石制工具功能辑要

附表二 历代斧器辑要

附表三 中国古代设计批评思潮一览表

附表四 明代文、武官职补子对照表

附表五 清代文、武官员职位与朝服补子纹饰

致谢

展开▼

摘要

与西方设计相比,中国古代设计自成体系,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具有东方特色的设计批评体系。和西方设计批评多维体系不同,中国古代批评体系为“仁、礼、度、和”体系。该体系的核心价值标准是“仁”。“礼”制在思维层面控制人们的造物活动;“度”指中国特有的度量衡制度,“度”在现实操作层面控制人们的造物活动。“和”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礼”和“度”的干预下达成“仁”,进而实现“和”。
  本文从设计学的角度,从“度量工具制约、礼乐制度制约、工具条件制约、设计思潮影响”审视中国古代设计批评的主体、客体、价值标准,分析受其制约的古人造物历时性与共时性特征。立足于馆藏文物、考古发掘报告、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类型分类研究,结合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以实地考察、出土文物、历代考工典文献为基本依据;在思想和技术、技术与形式、形式与功能、设计与评价中展开。努力探讨中国古代设计批评的理论体系。
  论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章节。该部分引入课题,总结设计批评研究学术史,阐明概念限定及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要点;第二部分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为论文主体部分,分别从度量衡制度(尺度体量规则)、礼乐历时制度(精神层面)、造物工具(技术条件制约)、典型器物上的体现(设计显性批评)、设计批评的价值标准(设计批评之核心要素)、古代设计思潮(批评主体)六个核心研究范畴展开。体现自身研究的发现与思考,对中国独特的度量衡体系发展、礼乐制度的变革作用、制造工具革新的作用、设计批评影响下的典型器物嬗变、中国古代设计批评价值标准体系、历代设计思潮对造物影响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总结出中国古代设计批评体系为仁、礼、度、和体系,为论文的提升与升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