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素与动脉僵硬度指标相关性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
【6h】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素与动脉僵硬度指标相关性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部分理沦研究

一西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二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病例来源与纳入、排除标准

二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素与动脉僵硬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三连豆清脉方对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动脉僵硬度指标的干预

第三部分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中医证素探讨

二证素与动脉僵硬度指标相关性分析

三连豆清脉方对AS患者动脉僵硬度及内皮素指标的干预作用

四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1.通过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患者的四诊信息,观察AS患者中医证候要素(证素)的分布规律。
   2.探讨AS患者中医证素与动脉僵硬度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及血脂之间的相关性。
   3.初步观察中药连豆清脉方对AS患者动脉僵硬度指标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1.对符合本研究入选病例标准的127例AS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进行中医证素评估,并做统计学处理。检测入选病例的动脉僵硬度指标肱踝脉搏波速(BaPWV)、踝臂指数(ABI)以及血脂、血浆内皮素(ET-1)等指标,并探讨其与As患者中医证素之间的相关性。
   2.将符合标准的60例AS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规范化的西医治疗,其中中药组加用连豆清脉方。分别观察中药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及各组间的肱踝脉搏波速(BaPWV)、踝臂指数(ABI)、血浆内皮素(ET-1)以及血脂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1.127例AS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的构成比:瘀血占22%,阴虚占19.7%,气虚占18.1%,湿热16.5%,痰浊15.7%。女性患者中阴虚占29.7%,气虚占19%,湿热10.7%,痰浊14.3%,瘀血占14.3%。男性患者中瘀血占37.2%,湿热27.9%,痰浊18.6%,气虚占16.3%,阴虚证0%。50~60岁年龄段阴虚占40%,70~80岁年龄段阴虚占43.6%,气虚占25.6%。
   2.瘀血证病人BaPWV值最高,各中医证素间BaPWV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
   3.各中医证素之间的ABI指数有明显差异,且具有相关性。在ABI>0.9的亚组中,各中医证素之间ABI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4.HDL-C与中医证素间没有发现相关性(p=0.122);TC、TG、LDL-C与中医证素间具有相关性(r=-0.290,P=0.012;r=-0.334,p=0.004;r=0.331,p=0.004)。痰浊证TC与LDL-c均值大于其他各组,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本组患者中医证素与ET-1间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是湿热证、痰浊证、阴虚证、气虚证、瘀血证内皮素均数逐次呈上升趋势,其中瘀血证ET-1值最高。
   6.PWV均值,中药组在治疗后有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有一定的下降趋势(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7.中药组PWV值下降率为85.2%,明显高于对照组48.5%,有统计学差异(17<0.01)。中药组PWv治疗前后下降值比对照组下降趋势大,但无统计学差异。[17>0.05)8.ABI指数,中药组在治疗后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则有所降低(p<0.05)。治疗后中药组AB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9.ET-1值,中药组在治疗后有下降趋势,对照组则有上升趋势,但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AS相关性疾病涵盖了很多种不同的心、脑血管疾病,探讨中医证素的分布规律可为中医对AS的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2.在AS患者临床辨证论治时,应关注不同性别、年龄段中医证素的差异情况。
   3.脉搏波速度(PWV)和踝臂指数(ABI)是2007年ESH/ESC推荐的反映动脉僵硬度的新指标。本课题研究发现BaPWV和ABI可作为AS中医证素评估的客观指标之一。
   4.血脂异常是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本课题发现TC、TG、LDL-C与AS中医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痰浊证TC、LDL指标显著高于其他证素,提示TC、LDL可能是AS痰浊证素的客观指标之一。
   5.ET-1水平与AS程度成正相关。本课题发现AS瘀血证患者ET-1值最高,但ET-1水平是否可作为AS证素的客观指标还需进一步研究。
   6.加用连豆清脉方的中药组与单纯西药组均能一定程度改善AS患者动脉僵硬度,但中药组改善程度更显著。
   7.中药组ET-1具有下降趋势,推测连豆清脉方可能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来改善动脉僵硬度的,对延缓AS的发展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本结论还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资料来加以证实。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