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为例
【6h】

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导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分析法

1.3.3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4主要内容、技术路线

1.4.1主要内容

1.4.2技术路线

1.5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5.1研究的创新之处

1.5.2存在的不足之处

2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概念界定

2.1.1农村劳动力

2.1.2 就业非农化

2.2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的理论研究

2.2.2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机理研究

2.2.3关于农户兼业行为和非农化研究

2.2.4关于就业“非农化”行为的实证研究

2.3研究述评

3数据说明与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行为现状分析

3.1数据说明

3.1.1数据来源

3.1.2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情况分析

3.2样本特征

4 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变量的确定和定义

4.1.1变量的确定

4.1.2变量的定义

4.2变量的描述

4.3模型构建与估计结果

4.3.1 模型构建

4.3.2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4.3.3就业非农化的区域选择差异

5结论和政策建议

5.1结论

5.1.1 人力资本助于提升就业非农化程度

5.1.2外出务工情况促进就业非农化行为

5.1.3积累的社会资本水平促进农户本地非农化

5.1.4 土地流转情况“并不必然影响”就业非农化行为

5.1.5外出就业扶持政策显著影响就业非农化行为

5.1.6区位特征优势带动农户就业非农化行为

5.2政策建议

5.2.1 加大农户技能水平的培训支持力度,推动专业化分工

5.2.2有序推进农地流转和农地确权工作,解放农村劳动力

5.2.3深化农村土地及相关要素市场改革,优化劳动力配置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前,农业政策面临重大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发生变化,农村的劳动力就业“非农化趋势”问题,对现代化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江西为例,采用15县587份样本农户的调查问卷数据,利用文献分析法、描述分析法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行为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运用回归分析法,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合本研究中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研究结论如下:(1)农户人力资本中,户主职业、从前有打工经历对非农就业正向显著影响,而接受农业技术培训次数对其负向影响。(2)农户家庭劳动力总数与非农化就业呈负相关,外出打工的代数对农户就业非农户呈正向影响(3)社会资本特征中农村劳动力是否村里大姓,对其家庭劳动力从事非农化就业呈正向影响。(4)耕地情况中实际耕地面积、土地是否征用、是否有流转行为对其影响不显著。是否有土地流转行为对其非农就业区域的选择有显著影响(5)农地流转政策和土地确权政策与劳动力非农化就业呈负向相关关系,外出就业扶持政策呈正向影响。(6)区域特征中,交通条件的好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行为呈正向影响。
  根据本文研究结论,最终提出三点政策建议:一是加大农户技能水平的培训支持力度,推动专业化分工;二是有序推进农地流转和农地确权工作,解放农村劳动力;三是深化农村土地及相关要素市场改革,优化劳动力配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