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盐京九号水稻(Oryza sativa L.Yanjing 9)抑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6h】

盐京九号水稻(Oryza sativa L.Yanjing 9)抑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水生高等植物在抑藻方面的研究

1.1铜绿微囊藻水华污染的现状

1.2抑藻作用的研究

1.3抑藻的主要方式

2水稻克生作用的研究

2.1水稻对其他植物的克生作用

2.2水稻中的化感物质

2.3水稻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

2.4水稻化感作用的机制

2.5水稻克生物质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3水稻抑藻研究上存在的问题

3.1影响水稻抑藻作用研究的因素

3.2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盐京九号水稻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

1实验材料和培养方法

1.1实验材料

1.2材料前处理

1.3接种及培养方法

1.4实验试剂和仪器

2实验操作方法

2.1生长量的测定

2.2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藻细胞酶液的制备

2.4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5 SOD酶(超氧化歧化酶)活性的测定

2.6水稻种植水中抑藻物质的提取

3实验结果和分析

3.1水稻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的照片

3.2微囊藻细胞生长量的变化

3.3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3.4 SOD活性的变化

3.5藻细胞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3.6水稻种植水抑藻物质的初步分离及平板培养实验

4 小结

第二章不同处理后的盐京九号水稻秸秆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

1实验材料和试验试剂

1.1实验材料

1.2微囊藻培养条件

1.3分组方法

1.4实验试剂和仪器

2实验测定方法

2.1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2.2藻细胞呼吸速率测定

2.3藻细胞提取液的制备

2.4藻细胞SOD活性的测定

2.5水稻秸秆水浸提液抑藻物质的提取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质量比的水稻秸秆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3.2高温灭菌对稻秆抑藻效果的影响

3.3不同时间处理的水稻秸秆浸提液对藻细胞的抑制现象

3.3不同粒度稻秆抑藻效果的比较

4小结

第三章水稻抑藻物质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和试剂

1.2培养基配置

1.3培养条件及实验仪器

1.4水稻种植水和秸秆秸秆水浸液的前处理

1.5水稻抑藻物质的提取和初步分离

1.6抑藻物质的进一步分离和鉴定

1.7萃取物滤纸片法试验操作方法

2实验结果

2.1水稻种植水(RCW)分离得到的抑藻圈及鉴定的结果

2.2水稻秸秆水浸液(RSAE)分离的抑藻圈及鉴定出的结果

3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论文以盐京九号水稻(Oryza sativa L.Yanjing9)为材料,研究了其抑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现象及其抑藻的机理,提取分离并鉴定其中的抑藻物质。本论文分三部分: (1)水稻种植水对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处理得到种植水(RCW),以其配置BGll培养液,作铜绿微囊藻的培养试验。结果表明RCW抑制藻细胞生长,促进藻细胞黄化死亡。实验过程中藻细胞的生理指标都发生变化:藻细胞生长量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酶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 (2)经高温(121℃,20min)处理的和新鲜的秸秆水浸液有相同的抑藻效果,质量比(秸秆/藻液)越大,抑藻效果越明显;呼吸速率和SOD酶活性先升高后急剧下降。秸杆经物理粉碎(0.1mm 0.3mm_)后作实验,结果显示相同质量比试验组,粒度越小的试验组抑藻效果越好。曝气处理时间为1d、1w和2w试验组对微囊藻有抑制作用,而处理时间为3w和4w试验组对微囊藻没有明显抑制作用,部分生理指标和固体滤纸片培养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 (3)水稻种植水(RCW)和水稻秸秆水浸液(RSAE)的抑藻物质作初步分离和鉴定:用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依次对RCW和RSAE萃取,各萃取液经浓缩处理,滤纸片法作固体培养基的抑藻实验。结果表明乙醚萃取液的抑藻圈最大。进一步分离乙醚萃取液得到有机酸、酚类物质、中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并作滤纸片试验得知:有机酸组分抑藻效果最明显,酚类物质次之。对RCW和RSAE乙醚萃取物的有机酸组分分别作气-质联用(GC/MS)分析鉴定,RCW组的有机酸组分中有12-甲基十三酸(Tridecanoic acid,12-methyl)、棕榈酸(Hexadecanoic acid)和18烷酸(Octadecanoic acid)等。RSAE组的有机酸的组分中检测出12-甲基十三酸(Tridecanoic acid,12-methyl)、棕榈酸(Hexadecanoic acid)、18烷酸(Octadecanoic acid)、苯乙酸(Benzeneacetic acid)和1-甲氧基-13烷酸(Methoxyacetic-tridecyl acid)等。两者的有机酸总离子流图谱很相似,各峰的图谱位置也很接近,表明其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图谱中还有很多峰暂时未能鉴别出来,有待进一步的分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