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浅析翻译中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
【6h】

浅析翻译中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A Review of Related Literature on Cohesion and Coherence

Chapter Three Cohesion in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Descriptive Study and Data Analysi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展开▼

摘要

自20世纪60年代,语篇语言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翻译理论。人们不再执着于个别词句的翻译,而是开始从语篇的层面对翻译进行研究和探讨。翻译的标准也从单纯的追求完全忠实原文,并力图保持文雅转向从交际角度实现原语语篇和目的语语篇在衔接和连贯上的对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是基于语篇的活动。因此,这就要求译者在从事翻译活动时要建立起语篇意识,要强调语篇在翻译过程中的整体性和一体性。
   De Beaugrande和Dressler 于1981年提出了“成篇性”的概念,具体说来有七个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向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和互文性。其中,衔接性和连贯性最为重要。在构成语篇的过程中,衔接和连贯是两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概念。“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是语篇的无形网络。”(方梦之,2002:326)
   正如前面所说,翻译是基于语篇的活动,因此判定翻译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符合了衔接性的标准。衔接自然的译文读起来通顺流畅,而缺乏衔接或衔接不当的译文则会晦涩难懂。而不同的语言因其语篇结构的不同使用的衔接手段也会不同。因此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语语篇和目的语语篇的衔接手段都有很好的了解,并且能够进行灵活的转变,以便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韩礼德和哈桑(1976)将英语的衔接手段分为五种类型: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本文就是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大量的语料,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进行分析并探讨了英汉翻译过程中的一些转换规律。
   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阐述了翻译实践中对衔接理论研究的意义、该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有关语篇语言学的一些相关概念,讨论了语篇和语篇组织,衔接和连贯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而第三章主要是总结衔接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发展情况,探讨了语篇和翻译,衔接和翻译的关系。第四章则是通过对语料的分析,研究英汉衔接手段的异同并发掘出一些在翻译中衔接手段转换的规律。至于最后一章则是在前面四章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研究的贡献以及存在的局限性,并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补充。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