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走出族裔性创作篱笆:新一代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从邝丽莎和张岚的创作谈起
【6h】

走出族裔性创作篱笆:新一代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从邝丽莎和张岚的创作谈起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论文的选题范围与依据

1.1.1 美国华裔女性小说创作类型与阶段

1.1.2 “90年代后”的华美小说

1.2 新一代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现状

1.2.1 新一代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的研究现状

1.2.2 新一代美国华裔文学在中的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局限与趋势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价值

1.3.1 研究目标:走出族裔性批评的思维定式

1.3.2 解读作品文学性的方法

1.3.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及研究价值

第二章 邝丽莎:寻找“遗失”的故事

2.1 写作入迷的混血女作家

2.1.1 丰富的作品集

2.1.2 家族史及身世

2.2 《雪花和秘密的扇子》:神秘的女书文化及女性之间的友谊

2.2.1 女书:神秘的文化

2.2.2 女性的寻爱历程

2.2.3 双重文化的艺术

2.3 《上海女孩》:上海姐妹花勇闯唐人街

2.3.1 又一次转型之作

2.3.2 “上海——洛杉矶”:两姐妹的心路历程

2.3.3 为生存奋斗的女性

2.3.4 巧妙的情节安排与细节描绘

第三章 张岚:凸显艺术审美的叙事

3.1 磨砺中展现天赋

3.1.1 对写作痴迷的女作家

3.2 《饥饿》:第一代移民的失败故事

3.2.1 饥饿的象征意义

3.2.2 突出的审美意识与艺术表现力

第四章 “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特点

4.1 写作专业化

4.2 思想和写作的升华

4.2.1 继承和转化

4.2.2 主体意识的升华

结论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发展势头锐不可挡。浓厚的族裔意识和权利诉求,已经成为这一文学的显著特征。肇始至八十年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在创作上呈现出浓厚的文化、政治色彩。族裔的身份和政治性主题几乎是所有这一时期的华裔女性作家的共同诉求。长期以来,在对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研究和批评中,文化民族性和族裔政治性方面的分析占据了研究的主导地位,而该文学创作的个性化意识和审美艺术研究则相对薄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前10年,美国华裔女性文学进入了一个更加繁荣的阶段,新一代的华裔女性作家,更加追求写作的个性化,其主体自我意识更强,不论小说内容是关于中国的故事还是关于美国的华裔故事,关注的重点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注重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根本性的主题是精神家园。不论是哪一种叙事策略,都昭示了华裔女性群体对自我存在进行的深刻反思,她们也由此走出了族群的身份限定,超越了一定的政治思维模式。由此,在近五年的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研究中,已有一些学者将其研究点落在“文学性”和艺术性上。(如张琼、杨春、陆薇等)。他们试图从探寻华裔作品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出发,这时,他们也往往弱化了为华裔文学本身的族裔属性。
   其实,既然被称作华裔文学,不论如何冲淡族裔性,族裔仍是一张标签,只不过以往过于放大这种标签的价值为了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而在作者本身创作中或是研究者的分析解读中,把创作的个性化意识和审美艺术功能则相对淡化了。实际上,作为华裔文学,族裔性与个性化、政治性与审美性都不应当成为互相牵绊,此消彼长的存在模式,应当是二元融合、相辅相成的。
   本论文重点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作家的几部代表作品,对其叙述风格、叙事技巧、象征意义、语言修辞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析,试图将族裔性与个性化、政治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探讨新时期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发展方向,即走出族裔性创作的篱笆,将族裔性意识与个性化的文学审美价值相融合,使二者和谐共存。透过对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两种文化、族裔性与个性化、政治性与审美性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这些问题已经不再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美国华裔女作家所纠结和困惑的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