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络问政中网民与政府对话的失衡与制衡
【6h】

网络问政中网民与政府对话的失衡与制衡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网络问政”真的有“问”必有“答”?

第二节 研究基础与理论框架

一、研究基础l网络问政及研究现状

二、理论框架:“对话”视野下的传播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缺席与对峙:网络问政中政府与网民对话失衡

第一节 对话的结构性失衡

一、典型案例:“钓鱼执法”和“宋基会雕像”事件

二、政府“缺席”对话结构断裂

第二节 对话的动态性失衡

一、典型案例:山西“问题疫苗”事件和“7·23动车事故”

二、意见持续“对峙”动态平衡夭折

第三节 失衡原因:传播学视野下的“对话”分析

一、交流主体缺乏“对话意识”

二、交流主体间缺乏“主体间性”,立场不一致

三、双方信息不对称

第二章 对话与共识:网络问政中政府与网民对话的制衡

第一节 理性对话的前提

一、理性对话的前提条件

二、案例分析:青岛“增树增绿”事件中政府与网民的对话

第二节 四位一体:建构理性对话行为

第三节 共识:有效对话的平衡

一、达成共识,政民关系达到平衡

二、案例分析:从对立到共识的典型——北京实行垃圾分类

第三章 对话的本质:话语权的分享

第一节 本质探寻:网络闷政是政治场域中话语权的分享

一、对话失衡中的话语权抗衡

二、对话平衡中的话语权分享

第二节 回归现实:在话语权共享中寻求共赢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一、话语权分享的现状审视与思考

二、分享话语权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展开▼

摘要

网络问政,在中国看似是新鲜事物,实则是全球处于互联网时代不可逾越的一次浪潮。这种新的问政方式为目前中国官民对话提供了一种新路径。无论谁问谁答,网络问政的沟通主体都是网民和政府,二者缺一不可;沟通方式是对话,通过对话,进行为政之道的探讨或协商;沟通效果应该是双方就某一问题达成普遍共识。
   论文探讨的核心是“问”,具体说来就是政府和网民之间的对话行为。但是就目前网络问政的典型案例来看,总体并未呈现出有“问”必有“答”、达成普遍共识的理想状态。很多事件会出现政府“缺席”或双方意见“对峙”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网络问政本应有的沟通效果并未发挥。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如何避免这种状况?
   笔者从传播学视角研究这一问题,依据相关理论从对话主体、主体间关系及其他压制性因素方面指出网络问政流于形式实际是对话关系失衡;并分析造成对话失衡的原因;同时提出完善措施,以期寻求政民对话制衡的路径。在分析了问题特征、造成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策之后,笔者继续深入分析网络问政的本质是政府和网民之间话语权的抗衡,双方对话状态的好坏与话语权分享状况密切相关。失衡的对话关系是政府“独掌”话语权的结果;而平衡对称的对话关系则说明官民对话语权进行了共享。双方对话由失衡到制衡的过程就是话语权由“独享”到“共享”的过程。
   网络问政虽然在我国刚刚起步,但它却是改革开放以来参与范围与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话语权分享”。随着时代的推进,这种潮流将不可逆转地继续前进,并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最终使各方总体上得到共赢与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