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整合与发展:关系精神分析学研究
【6h】

整合与发展:关系精神分析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关系精神分析学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社会背景

第二节 哲学背景

第三节 精神分析的影响

第二章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诞生过程

第二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从驱力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范式转移

第四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代表人物

第五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组织机构与杂志

第三章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主要理论形态

第一节 整合性元理论

第二节 社会建构理论

第三节 主体间性理论

第四章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假设与核心概念

第一节 关系精神分析师共享的观点

第二节 关系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

第五章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具体理论

第一节 关系精神分析的发展理论

第二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潜意识理论

第三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自体观

第四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性别与性欲理论

第六章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心理病理学

第一节 心身障碍

第二节 解离型认同障碍

第三节 施虐狂和受虐狂

第七章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治疗观

第一节 影响与自主性

第二节 仪式与自发性

第三节 主体性与客观性

第八章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本土化案例

第一节 具体问题阶段

第二节 分析关系讨论阶段

第三节 关系模式探讨阶段

第四节 终止阶段

第九章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理论特征

第一节 关系性

第二节 整合性

第三节 后现代性

第四节 跨学科性

第十章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与人际精神分析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与客体关系学派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与自体心理学的比较研究

第十一章 评价与展望

第一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主要贡献

第二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主要局限

第三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主要影响

第四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展开▼

摘要

关系精神分析学是精神分析心理学运动的一种新取向,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其后的数十年内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当代精神分析的主要力量。关系精神分析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客体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这三个流派。它还受到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
  关系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史蒂芬·米切尔认为,长久以来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就存在一种关系取向,这种关系取向在精神分析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越发明显,由此在精神分忻学内部出现范式转移,并逐步以关系模型取代驱力模型成为精神分析的主导理论模型。关系精神分析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目标是:以包含在各主要精神分析流派中的关系思想为线索,共同整合成一个新的以关系概念为主导的精神分析传统。
  关系精神分析有三种主要的理论形态,分别是整合性元理论、社会建构理论与主体间性理论,它们是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一致认可和共同遵循的学科规范。其中整合性元理论是整个关系精神分析理论的根本框架,而社会建构理论和主体间性理论之间是一种平行互补的协调关系,以关系为核心假设,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人类日常生活、个体心理发展过程和精神分析过程进行了全新的闸释。
  各关系精神分析学家的理论侧重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在基本假设上是保持一致的,他们有许多共享的基本观点与核心概念。关系精神分析在理论建构与治疗实践上的探索与成就是全方面的。在具体理论方面,它在发展理论、潜意识理论、自体观、性别与性欲理论都有所建树。在心理病理学方面,它主要探讨了心身障碍、解离型认同障碍、施虐狂与受虐狂。在治疗观上,它着眼于精神分析临床的不同侧面,分别是影响与自主性、仪式与自发性、主体性与客观性。
  总的说来,关系精神分析有四个理论特征,分别是关系性、整合性、后现代性、跨学科性。关系精神分析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对精神分析学科做出了重大贡献,它在范式上革新,在理论上多元发展,增强了精神分析的内部凝聚力,但它也有其局限性所在。关系精神分析学者已经有效地改善了精神分析界内部的分裂局面,它进一步丰富了精神分析思想,主导了精神分析学的发展趋势,增强了精神分析学的生命力。展望未来,关系精神分析学将继续沿着已有的多元化道路发展前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