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我国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类型
【6h】

论我国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类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现状

第一章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第一节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二、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第二节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类型

一、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评价标准

二、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类型划分

第三节 大陆法系中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类型之立法例

第二章 我国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类型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清末及民国民事立法阶段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民法通则》颁布阶段

第三节 《民法通则》以及《合同法》施行阶段

第四节 《民法总则》编纂重启阶段

一、欠缺相应民事行为能力型无效民事法律行为

二、意思表示瑕疵型无效民事法律行为

三、违法型无效民事法律行为

第三章 《民法总则》中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类型之合理性分析

第一节 下调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界限为8周岁

第二节 将欺诈、胁迫等民事法律行为一律改为可撤销

第三节 废除“恶意串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等列举式立法

一、废除了“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之规定

二、废除“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之规定

第四节 增加通谋虚伪意思表示

第五节 保留并限定无效违法法律位阶且增加了但书规定

一、保留违法无效民事法律行为之规定

二、限定违法位阶为法律、行政法规

三、增加但书规定

第四章 《民法总则》中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类型的不足及完善建议

第一节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类型的不足

一、无行为能力人所为的民事法律行为一律无效不利于保障人权

二、限制行为能力人所为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值得商榷

三、真意保留之例外与戏谑意思表示仍存立法空白

四、“恶意串通”概念废除不彻底

第二节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类型的完善建议

一、无行为能力人所为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之后添加但书规定

二、限制行为能力人所为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应单列为无效

三、真意保留与戏谑意思表示应纳入民法总则

四、彻底废除“恶意串通”无效民事法律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民法理论的重要内容,但围绕如何确定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类型这一问题,理论界与司法实务界仍存在诸多不同意见。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类型的设置涉及国家公权力对公民私权利,对平等、自由等民法核心价值理念和原则的限制程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对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类型的相关制度作出了如下与时俱进地调整:下调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界限为8周岁;改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为可撤销;废除“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等列举式立法;增加通谋虚伪意思表示无效的相关规定;将违法型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违法法源位阶限定为法律、行政法规并增加了但书规定,其合理性与进步性十分明显。然而,赋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态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同准许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态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在立法目的上并无不同,我国《民法总则》应当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规定之后加上但书:“但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精神状态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另外,《民法总则》还应细化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此外,为保证意思表示瑕疵型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版图的完整性,《民法总则》还应增加真意保留之例外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和戏谑无效民事法律行为之规定。鉴于司法实践当中的“恶意串通行为”在我国现行民法上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规制制度,因此,我国《民法总则》应彻底废除“恶意串通”之规定,可将司法实践当中出现的绝大多数“恶意串通行为”分别交由通谋虚伪意思表示制度、无权代理制度、无权处分制度、债权人撤销权制度等来规制,剩下极少数的“恶意串通行为”则可交由公序良俗原则来规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