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学生校外空间活动模式与驱动机制分析——以南京仙林新区为例
【6h】

小学生校外空间活动模式与驱动机制分析——以南京仙林新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表录

图录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儿童的活动空间的变化

1.1.2中国的社会阶层固化现象

1.1.3校外补习教育

1.2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研究目标

1.2.2理论意义

1.2.3实践意义

1.3.3社会阶层划分标准

1.4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国内外关于儿童对空间利用的研究

1.4.2国内外关于影响儿童校外活动的因素的研究

1.5儿童校外时间和空间使用模型

1.6技术路线

第2章调研设计与实施

2.1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2.1.1研究对象

2.1.2数据来源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分析法

2.2.2问卷调查法

2.2.3比较分析法

2.3研究步骤

2.4研究区域

2.5研究对象的家庭社会经济情况

第3章儿童校外空间日常活动模式

3.1儿童校外空间日常活动模式

3.2儿童校外空间日常活动模式的特征的比较分析

3.3儿童校外空间日常活动模式的案例分析

3.3.1家庭空间主导型

3.3.2课外活动空间主导型

3.3.3空间均衡型

第4章儿童校外空间日常活动模式的驱动机制分析

4.1课外活动的参与率与年龄无关

4.2课外活动参与的性别差异正在减弱

4.3适合不同阶层的课外活动加强课外活动的普遍性

4.4重点学校制度导致教育资源的争夺

4.5不同体制下学校对儿童校外活动的限制

4.6家长教养范式对儿童校外活动的影响

4.6.1学习与兴趣的全方面发展导向

4.6.2屈从教育制度要求的导向

4.6.3放任自由发展

4.6.4尊重孩子的意愿

第5章总结与讨论

5.1总结

5.2创新与不足点

5.2.1创新点

5.2.2不足点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从《儿童权利公约》通过近25年来,越来越多的儿童居住在城市中,儿童的生活空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儿童的生活空间从以室外空间为主导转向以室内空间为主导,另一方面是空间的公共性转向商业性和制度性。长期以来对儿童活动空间的研究更集中在学校而忽略了校外的空间,所以儿童在学校以外的空间是如何活动的也越来越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成为了儿童地理学研究的热点。现阶段中国的社会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显,社会分层格局基本已经形成,不同群体占有的社会资源不同,所以,虽然城市为儿童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校外活动的物质和文化资源,但并不是每一个儿童都能平等的使用这些资源。儿童所在家庭的阶层、教养范式和对教育的投资等都是影响儿童对校外空间和时间利用的重要因素。
  本文探讨的是城市儿童的校外的日常生活,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儿童如何组织和使用校外空间和时间。首先通过借鉴一个三角校外空间模型来对儿童如何利用校外时间和空间进行实证分析,该空间模型将儿童的校外空间分为了三类:家庭空间、非家庭的无约束空间和组织的课外活动空间,空间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儿童对每类空间投入的时间的不同导致对每类空间的使用程度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校外活动模式。然后利用问卷调查得到的儿童每周校外活动行程的数据,将儿童对校外时间和空间的使用方式放置在模型中总结出城市儿童校外空间的日常活动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家庭空间主导型,课外活动空间主导型和空间均衡型,并将这三类模式与国外文献中提到的校外空间活动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对校外活动模式进行具体描述。
  然后本文通过对家长、小学生、私人补习、兴趣班和社区工作人员和学校老师的深度采访尝试性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影响儿童校外空间日常活动模式的驱动机制。在总结影响儿童校外日常活动模式的因素时,本文主要考虑了个人因素(年龄、性别、阶层)和社会因素(政策、家庭教养文化)等。最后发现在排除年龄、性别和阶层的影响后,在重点学校制度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的社会环境的压力下,不同体制的学校给儿童在校外的活动设置了时间限制,但真正决定儿童不同校外活动模式的是父母的教养范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