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闽西农村社会与苏维埃革命
【6h】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闽西农村社会与苏维埃革命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学术史的回顾

1.3本文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资料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2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赣南、闽西的自然环境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闽西的经济状况

2.1 赣南、闽西的自然环境

2.2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闽西的经济状况

2.2.1.农业经济

2.2.2手工业经济

2.2.3商品流通

第三章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闽西的农村社会

3.1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闽西农村社会的土地占有和地租

3.1.1 土地占有状况

3.1.2地租

3.2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闽西农村社会的政治状况

3.2. 1 民国时期赣南闽西地方政府统治黑暗,腐败无能

3.2. 2 族权和绅权势力异常强大

3.2. 3 会党、土匪众多 ,危害严重

3.3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闽西农村的文化教育

3.4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闽西的农民、妇女和儿童

3.4.1赣南、闽西农民的生存现状

3.4.2 妇女的生活状况

3.4.3 儿童生存的状况

第四章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闽西农村社会与苏维埃运动

4.1 赣南闽西农村内部革命的因素

4.1.1 赣南、闽西农村出现了严重的乡村危机

4.1.2国民党在赣南闽西农村统治力量的薄弱

4.1.3 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的影响。

4 1. 4 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的赣南闽西的农民暴动。

4. 1.5 中国共产党在赣南闽西农村的教育、动员和组织

第五章 结语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课题与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农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的苏维埃革命运动。本文拟以处于中国南方山区的赣南闽西农村为个案,力图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闽西农村社会与苏维埃革命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描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闽西农村社会的现状,旨在考察苏区革命前的农村社会与中国苏维埃革命的关系,从而揭示革命产生的内在原因。
  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交代了选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对相关的学术史作了简要回顾,同时对本文的研究资料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进行归纳和提炼,说明本文写作思路和目的。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赣南、闽西的自然环境。赣南、闽西地处山区,离中心城市较远,也是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带,这些都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在此地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建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客观条件。
  第三章文章详细地介绍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闽西农村社会的状况。从当时赣南闽西农村社会的土地占有、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阶层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当时赣南、闽西的农村社会做了比较详尽的描述。笔者认为赣南闽西农村出现了全面的危机,政治局面混乱,兵灾连绵,经济凋蔽,文化荒芜,自然灾害肆虐,农民生存状况恶化,社会各种矛盾都呈现出空前激化的趋势。
  第四章阐述了赣南闽西农村社会和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关系。分析了赣南闽西农村中爆发革命的内因。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闽西农村经济状况的不断恶化,农村出现了全面的乡村危机;赣南、闽西乡村政治的痞化,社会秩序混乱,军阀混战,国家控制力的下降,这为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发生提供了契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闽西农村社会自然灾害多发,危害严重,成为苏维埃运动的催化剂;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分别给赣南闽西的农村社会造成了深刻变化,使得当地的人民受到了革命的影响和先进思想的洗礼;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的赣南闽西的农民暴动及其建立的小块红色割据区域是中央苏区建立的基石。这些都是革命在赣南闽西爆发的内在原因。
  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作了简要的概括和总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