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研究
【6h】

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和缘起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4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1.5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探索及分析框架

第2章 媒体传播及新媒体的时代价值

2.1媒体及其传播

2.2媒体与政治

2.3新媒体的兴起及时代价值

第3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媒体传播中获得生命力

3.1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传播中发展

3.2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传统方式及其功效评价

3.3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势

第4章 我国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就分析

4.1网络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就分析

4.2移动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成就分析

4.3新媒体传播典型案例分析

第5章 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话语权的转移

5.2谣言的滋生和泛滥

5.3信息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5.4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的缺位

5.5问题原因分析

第6章 当前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媒体传播的有效途径

6.1把握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6.2打造新旧媒体融合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模式

6.3加强对新媒体空间的管理

6.4重视新媒体空间信息安全

6.5发挥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作用

结束语 总结与展望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当前,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急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和格局,并且以“无处不在”的态势迅速地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当前社会的时代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传播中获得生命力,在传播中不断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也是其实践性、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本质要求。新媒体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新的平台和渠道。
  新媒体包括网络媒体、移动新媒体等多种形式。新媒体基于数字技术的本质特征,使得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传播过程中展现出了独有的特点,如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和平等性,传播内容的海量性和即时性,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和超文本性,传播主体的个性化和社群化以及传播语言的碎片化,并缔造了一个虚拟世界。新媒体的这些传播特性使传播格局由传统金字塔式的单向传播,转变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双向扁平的传播结构。在新的传播格局下,新媒体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带来新的手段和渠道、有利于增强传播效果,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重大事件的传播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也起到了较好效果。然而,新媒体背景下同时也面临着话语权转移、多元文化冲击、谣言滋生、意识形态安全及信息安全等问题冲击。
  利用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发挥出新媒体在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的独有优势,摒弃新媒体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必须把握良好的原则,做到建设与管理并举、引导和过滤相结合、一元与多样结合、教育和渗透相结合,同时注重参与和反馈,坚持好“三贴近”的原则。做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之间的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媒体资源,盘活存量,充分发挥协同作用;牢牢把握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方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加强对于新媒体的依法管理、依法监督和调控,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权威性,同时倡导媒体新媒体行业自律、网民自律,发挥社会监督和道德约束功能,另外还要善于运用技术手段对有害信息进行监控,及早发现苗头,特别是对敌对势力的蓄意破坏和煽动做到快速响应;利用新媒体手段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特别重视信息安全,要确立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注重提升国民信息安全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先导、以中国梦为牵引,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新媒体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媒体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作用。
  运用新媒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是项系统工程,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的深入,需要坚持不懈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探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