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戏曲类非遗影像的声音表现研究——基于《倾听他们的声音》的创作论述
【6h】

戏曲类非遗影像的声音表现研究——基于《倾听他们的声音》的创作论述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1.研究缘起与背景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戏曲类非遗影像的研究

2.2 关于声音理论的研究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倾听他们的声音”: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织

1.1 戏曲的声音遴选与时代书写

1.1.1 戏曲唱段:过去的回声

1.1.2 传统器乐:古典的交响

1.2 在场的声音选取与空间建构

1.2.1 环境声:市井之声

1.2.2 电子设备的声音:现代之声

1.2.3 方言:地域之声

1.3 讲述者的声音选用与叙事序列的建立

1.3.1 口述同期声:过去事件的追溯

1.3.2 解说:叙事序列的衔接

第二章 “用声音来写作”:声音的表现手法

2.1 声音成像:声音的声像与视像

2.1.1 从无源声音到有源声音:对现场的记录

2.1.2 可见的声音:影像化的呈现

2.2 声音取景:声音的全景与特写

2.2.1 全景声音:环境中的声音地图

2.2.2 特写声音:局部特征的放大

2.3 声音对抗:声音的拼贴与并置

2.3.1 有声与无声的极致:多元化的表现

2.3.2 噪声与乐音的并置:时代冲突的体现

2.4 声音修辞:声音的隐喻与象征

2.4.1 声音的隐喻:空间的暗示

2.4.2 声音的象征:时代的表征

第三章 “作为声音景观的声音意象”:声音的文化表达

3.1 声音景观:现代都市中的传统声景

3.1.1 多元文化中传统戏曲的困境

3.1.2 发展思路下立足传统的创新

3.2 声音意象:从听觉表象到内在意义

3.2.1 生活方式改变后的审美性差异

3.2.2 生存空间式微后的意象性存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作品清单

展开▼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缩影、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今,戏曲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同程度地受到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生存空间式微。戏曲的声音也逐渐被现代都市快节奏的声音所代替,成为一种意象性的声音景观。目前,影像是表现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途径之一,声音是影像书写的重要方式,也是戏曲的重要元素,故本文将声音作为研究对象,对戏曲类非遗影像中的声音表现进行研究。
  本文的理论基点有二:其一,借鉴电影理论中的声音理论,结合当下戏曲类非遗影像的研究,将研究要点聚焦到“声音表现”上。其二,借鉴声音文化研究中的“声景”理论,从声音出发,阐述传统戏曲的声音在当代的声音景观。本文的实践基点是笔者的作品:戏曲题材纪录片《倾听他们的声音》、《戏班子》与《青阳腔里的韵律》的创作论述,这是本文新意所在,行文时结合其他多部戏曲类非遗影像进行文本分析。文章分别从“倾听他们的声音”、“用声音写作”和“作为声音景观的声音意象”三方面入手,阐述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中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织、声音的表现手法和声音的文化表达。综合分析在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中,参与时代书写、空间建构和叙事序列的建立的各种声音元素,这些声音元素有慢时代的声音、在场的声音和讲述者的声音。归纳总结声音的表现手法,有声音成像、声音取景、声音对抗和声音修辞;并尝试讨论传统戏曲的声音在现代都市中的景观化、意象性存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