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BCP变异与血清IL-18、sTRAIL的临床研究
【6h】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BCP变异与血清IL-18、sTRAIL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南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出版授权书》、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中英文名词对照

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重型乙型肝炎HBV变异研究进展

致谢

已发表文章

展开▼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BCP区的变异位点、血清细胞因子IL-18、sTP&IL水平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揭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探讨其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启示。 方法:用PCR扩增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及20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BCP区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20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正常人(20例)血清细胞因子IL-18、sTP,AIL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结合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部分慢性重型乙型肝炎(15例)及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例)、正常对照组(10例)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 结果:L前C区终止变异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与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出现13例和8例(13/30vs8/20),两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20.05);BCP区T1762一A1764双变异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与轻度慢性乙型肝炎两组分别出现18例和6例(18/30vs6/20),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发生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分别有3例C1753变异、2例¨766变异与BCP双变异并存;慢性重型乙型肝炎BCP双变异患者(n=18)的肝功能与未发生BCP双变异患者(n=12)无明显差异(P均>0.05)。2.HBeAg(+)和HBeAg(一)患者BCP双变异株HBVDNA载量均比其野生株高(胸<0.05);G1896A变异在HBeAg(+)和[IHBeAg(一)患者检出率分别是25%和53.3%,且主要见于低复制组(船VDNA<105拷贝/毫升)HBeAg(一)患者。3.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8、sTRAIL水平均明显高于慢乙肝、正常人组(P均<0.05),并且其值与肝功能指标ALT、TBIL呈显著正相关(P(0.05)。 4.低病毒量组(HBVDNA<105拷贝/毫升)血清IL-18浓度高,高病毒量组(HBVDNA≥105拷贝/毫升)IL-18浓度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O.01),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1)。IL-18与病毒载量无相关(r=-O.13,P>0.05)。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淋巴细胞数及CD4+T细胞数、CD8+T细胞数的普遍低于轻度慢乙肝及正常人(]KO.01),血清sTRAIL与CD4+T细胞数呈负相关(r=-O.43,P(O.05)。 结论:1.前C区A1896终止变异是血清病毒含量较低的HBeAg阴性肝炎的主要形成机制,其单独出现与临床病情无关。 2.HBVBCP区T1762-A1764双变异可以伴C1753或n766单一点突变出现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 3.BCP区T1762-A1764双变异使HBVDNA复制水平提高,与肝病严重程度有关,而与变异株的e抗原状态无关。 4.机体IL-18参与乙型肝炎肝损伤作用,影响慢乙肝病情发展;对HBVDNA的复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乙型肝炎的治疗中有临床应用价值。 5.sTP&IL水平增高与肝损害密切相关,sTRAiL诱导细胞凋亡是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之一。6.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淋巴细胞数及CD4+、CD8+~JF.群数普遍较低,sTRAIL介导外周血T细胞AICD的发生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virusB,HBV)感染宿主引起不同类型的慢性肝炎,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重型化而转变为重型肝炎。HBVDNA的变异与重型肝炎发病之间的关系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HBV基因组前C/C区、前S2区、X基因/BCP区等位点的变异及基因型的差异与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的近期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